首頁 > 熱點 > 社會 > 美國貓咪 “擊掌”活動有趣又感人 獲獎者還可獲獎金和貓糧

美國貓咪 “擊掌”活動有趣又感人 獲獎者還可獲獎金和貓糧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美國慈善企業Jackson Galaxy Project近日啓動了一項有趣而又感人的項目,取名“Cat Pawsitive”,旨在引起公衆對收容所流浪貓的關注。

美國貓咪 “擊掌”活動有趣又感人 獲獎者還可獲獎金和貓糧

新華社資料圖

據主辦方介紹,養貓人士可在臉書和Instagram上傳貓咪 “擊掌”打招呼或其他非凡技能的視頻。動物收容所的工作人員也可參與,爲等待領養的小傢伙們“打廣告”。

比賽結果將於4月19日揭曉,獲獎者可獲獎金和貓糧,也可將其全部捐給收容所。

主辦方稱,研究各種技能有助於貓適應環境,增加它們的信心,還可爲其減壓。

貓與狗,向來在文藝作品中地位尊崇。前陣子陳凱歌的大作,夢枕貘的原著《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改編的《妖貓傳》,用一隻貓殺人的故事帶出的美輪美奐的畫面讓人不禁神往大唐盛世。再往前追溯的話,老舍先生的《貓城記》夏目漱石的《我是貓》,都借動物之口表達了對世道人心的憤懣和無奈。《忠犬八公》的小說和電影,看哭了一代又一代人。在神話傳說中也非常重要,西方流傳貓是地獄的守護神,所以《木乃伊》中作惡的木乃伊見到黑貓立馬消失。中國神話中,二郎神的哮天犬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也是獨領風騷的主兒。

故事好看,朋友圈好刷,但是養個寵物不是鬧着玩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看護、餵食、護理健康。所以,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養貓狗等寵物是老年羣體和家庭主婦的“專利”。媒體上連篇累牘的老年人養寵物可以緩釋情緒、可以減少孤獨感的報道,電視上也都是一個婦人伺候一隻貓或者一條狗的描寫--比如春晚小品林永健的那一身驚豔造型,滿滿都是對這種生活的隱喻。

因爲如上的“偏見”,我認爲互聯網羣體跟寵物更是絕緣的。節奏快、加班多是互聯網從業者的基調,個人生活都沒多少錢時間打理,哪還有時間去伺候一個活物?這個判斷也有我的個人經驗在裏面,五年前的互聯網人羣,大部分都缺少這種“生活情趣”,討論養貓養狗的也只是小衆話題。

大部分人,每天會在工作間隙跑到微博上,去圍觀一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的兩個網紅,犬俊介君和貓叔。一條“老狗”和一隻“老貓”,一個每天被主人打扮地花枝招展的,賣萌、撒嬌俘獲多人心,一個每天懶洋洋的曬太陽打哈欠羨煞衆生。但詭異的是,它們始終沒有大紅大紫,微博上粉絲一直踟躕不前,直到今天直播貓叔生活的中文微博也不過十六萬粉絲,而已經去世的俊介君的微博徘徊在三十多萬。遠遠不及島國輸出的某些娛樂明星的名氣。

但是這幾年事情起了變化。在互聯網加持之下,寵物亞文化有了巨大變化。

豢養寵物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家有喵星人/汪星人的羣體日漸增加,越是互聯網羣體越是貓狗大戶。對它們的稱呼也非常有老年範兒,“我那傻兒子”“我家乖女兒”“那個小沒良心的”……言辭之間,滿滿的都是愛意。即使家裏沒有的,也會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它們的熱情,言談舉止都是渴望。還有更多的人,在努力加入這個話題的場域,很擔心稍有不慎就被驅逐出了一個“主流的話語體系”。

還有個有點弔詭的指標來判斷這一現象,就是這四五年來對玉林狗肉節和流浪貓狗的話題熱度逐年上升,也側面證明了互聯網對寵物文化的影響力。

蔚爲壯觀的是,貓與狗之間的階級仇恨一般的敵對情緒似乎也在消融,不光是主人之間的對話毫無障礙,有人也拿出了證明貓狗可以共處一室的證據--時不時地就有貓狗共嬉的視頻圖片出來刷屏。人類的對話靠動物維繫,真是跨越物種的感動。

現象的背後,可能是社會變化的深層次折射。節奏快,流動性強,作爲個體能抓住的東西就越來越少,一旦能抓住的就顯得彌足珍貴。而社會的圈層化,讓更爲年輕的羣體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上升太難了。婚戀、生育、教育、車房……對於一線二線城市打拼的上班族來說,都是大山一般的沉重。不確定性的增加,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變得更加不可捉摸。

但是作爲社會性動物的人,總要有個與世界對話的方式,養個貓啊狗啊的,似乎是一種蠻不錯的方式。經過人類上萬年的馴化,貓狗早已經與人有了千絲萬縷的感情聯繫,這種聯繫估計也早已經沉澱在了它們的基因裏面。雖然不能口吐人言,但時間長了都能稍通人性,帶給人歡樂和慰藉。人歡樂了,可以跟它們分享,鬱悶了,可以跟它們傾訴,都不用擔心它們能夠說出去製造不愉快。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社交媒體的無孔不入和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普及,又在時時放大這種感情。智能手機的發展,讓拍照+分享成爲隨手可得的行爲,社交媒體主要是微信、微博的滲透,讓寵物成爲人類的社交儀式的一部分,曬寵物也就成了一種“表演”。分享的是寵物,本質上是在塑造一種更加自我的人格形象。

社交媒體的發達,又在催生更爲細分的亞文化類別,“萌文化”和“喪文化”即是代表。養寵物的行爲,基本上可以歸屬到這兩個文化類型裏面。比如,一隻溫順的小貓、蠢卻不討厭的小狗,散發的是萌的氣息。再比如,面對它們糟蹋的凌亂的屋子,無可奈何卻又滿是關愛的發一個朋友圈,則跟“喪”有點關係。貓捉老鼠、狗拿耗子、看家護院甚至於狗吃屎這種帶有貶義的傳統文化認知,是不能在這個萌、喪的亞文化場域中出現的,是天然的被排斥的。養寵物的同時,其實我們是在同自己對話吧。

而養寵物的多了,會發現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貓比狗要多。宏觀數據是,根據2016年的一次調查,中國有貓5810萬隻,居於世界第二,僅次於擁有8060萬隻的美國。中國有狗2740萬隻,世界排名第三。從我的個人經驗來說,按我對朋友圈的觀察,養貓的與養狗的比例大概爲10:1。

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貓比狗要省事很多。狗要每天都帶出去遛一遍,讓它能夠充分接觸外面的世界,不然在家裏關時間長了,容易鬧事。貓呢,只要給足了吃的喝的,注意愛護別鬧病,它就會乖乖待着,要麼睡他個地老天荒,要麼趴他個海枯石爛,最不濟了就是盤踞電腦鍵盤上取暖的時候跟主人耍耍無賴。

養個寵物對生活有着很多調劑意義,但是要是把一個人的世界都灌注到寵物身上的話,會不會有點無意義?需要思考這個問題的,除了養寵物的,可能還需要各個層面的。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