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問題氣體致盲折射出了藥品監管不給力

問題氣體致盲折射出了藥品監管不給力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問題氣體致盲折射出了藥品監管不給力

繼江蘇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有26名患者在注射“眼用全氟丙烷氣體”發生不良反應羣體事件後,北京地區一家醫院也發生類似的可疑羣體不良事件。

理論上說,沒有一種藥品是百分之百的絕對安全,但原本爲治療眼疾的藥品,使用之後卻讓多人致盲,顯然是極不正常的。尤其是這種藥品還出自正規的生產廠家,實施手術的也是頗有知名度的正規醫院。如果合法流通的藥品都有如此高的風險,還有什麼是安全的?這無形中會放大公衆對藥品安全的恐慌感。

就目前而論,查明真相,找到問題藥品的致害根源,無疑是關鍵所在。然而奇怪的是,發生如此重大的一起羣體性醫療事件,卻出現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信息真空。涉事醫院三緘其口,以“沒有預約”爲理由拒絕接受採訪。生產廠家則堅稱這批問題藥品的出廠檢測符合國家標準,是合法有效的。而藥監總局、專家調查組近一年的調查,沒有任何的結果公佈。剩下的似乎只有受害者苦苦等待,以及媒體的無力追問。涉事各方的沉默或逃避,越發讓整個事件疑竇叢生。

事實上,每每發生問題藥品事件,總會陷入這樣一種悖論:明明已經出了事,但涉事方卻能以“符合國家標準”爲理由,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強硬姿態。這種“刻舟求劍”的心態,完全漠視了兩個最基本的事實。其一,標準不能與安全畫上等號。無論是藥品還是食品,設置一定的安全標準都是必要的,但限於當下的認識能力和科研水平,標準只能代表有限的安全而非絕對的安全。其二,科學在不斷地發展,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問題藥品出現,並且明確地指向其安全性時,應當及時推翻原有標準建立新的更高的標準,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標準作爲擋箭牌。

以此次出問題的全氟丙烷氣體爲例,廠家提供的檢測結果是氣體成分含量達到99.5%,完全符合國家標準。而2015年7月27日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的檢驗報告則認定,兩批次藥品的相關數據分別爲69.64%和86.8%。誰的數據更準確更權威?還是藥品標準的制訂權原本就可以政出多門?如果廠家所說屬實,就相當於廠家自己給自己的藥品把關,基於利益衝動,其安全性很難得到制度性的保障;而如果廠家所言不屬實,那麼問題藥品從出廠到流通,再到直接注射於人體,一路暢通無阻,無疑是對藥品監管體制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最大諷刺。

從此前的非法疫苗事件,到這次的“問題氣體”致盲,事實一再地證明,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到了該全面梳理的時候了。重點有兩個,一是清理和整頓藥品標準之亂象,建立起規範統一的標準體系。眼下的問題不是標準太少,而是太多,似乎很多部門和機構都有標準制訂權,但誰都不具有權威性,以至於形成了哪個標準對自己有利就用哪個的困境,這種混亂局面必須儘快結束。

二是強化藥品安全事件的應急機制。調查一起藥品安全事件當然需要時間,但將近一年的時間,官方既沒有給出結論,也沒有相關的信息披露,顯然不符合常理,也讓人無法接受。如果不是因爲職責懈怠,那麼只能理解爲藥監部門在內部管理和應急機制上出了問題。再強調一遍,“問題氣體”致盲,但監管的眼睛不能瞎了。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