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江蘇發現“毒大米”產地

江蘇發現“毒大米”產地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伴隨着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廣州食藥監局”)擠牙膏式的通報,“毒大米”再度佔據食品安全的輿論中心。

江蘇發現“毒大米”產地

上週,廣州食藥監局公佈食品抽檢結果。千呼萬喚之下,該部門公佈了鎘超標大米的產地,8批中有6批來自湖南,且均產自當地有色金屬之鄉。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產稻大省湖南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已到了亟待“還賬治理”之時。當地正在攻關稻米鎘污染削減及快速檢測技術也從側面證實了“魚米之鄉”遭遇“有色之鄉”的環境隱患。

與此同時,本報記者獲取的科研數據顯示,江蘇南部局部也陷入了土壤鎘污染的困境。亦喜亦憂的是,當地政府治污已經從觀感上改善了空氣環境,只是在常年滲透、沉澱之下,隱蔽的土壤金屬污染尚未引起一些農戶的關注,其治理成效幾何尚待觀察。

被要求公開的信息

廣州食藥監局5月16日公佈餐飲環節一季度食品抽檢數據,在抽檢的18批次米及米制品產品中,有8批次產品鎘超標。但是並未公佈所檢不合格產品的品牌、生產單位及銷售單位名單。

在外界對於信息公開的呼聲下,廣州食藥監局17日晚公佈了四家被檢米及米制品鎘超標的使用單位及其鎘含量,但是仍舊沒有公佈不合格米及米制品的品牌及生產廠家。

又經歷了一天的輿論拷問之後,18日晚,廣州食藥監局公佈了不合格米及米制品的生產廠家及品牌情況,其中來自湖南的大米有6批、來自東莞的有2批。

通報說,這些米及米制品的鎘含量抽檢,是在部分餐飲單位進行的針對性抽檢時發現的,並不代表廣州的整體情況。

新華社昨天發文追問稱“官方對於產品流向及查獲數量則仍未公開”,同時援引廣州市民的話稱,“真話只說一半就等於是假話。”

“我們還要對此採取一些新的措施。”昨日,廣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的一名官員告訴本報記者,自今年2月份被曝光存在“問題大米”以後,廣東省委省政府要求相關部門對這些大米的去向進行排查。

而對於廣東其他地方是否存在類似的情況,該官員拒絕透露更多的信息,稱“很多工作都在進行中”。

今年2月份,一則“湖南萬噸鎘超標大米流向廣東”的報道引發輿論關注。《南方日報》報道稱,2009年深圳市糧食集團有限公司在湖南購買的上萬噸食用大米重金屬含量超標,深糧集團只退了一百餘噸湘潭大米,其他都被降價處理。對此,深糧集團公開表示報道不實,稱確保從深糧層面“沒有一粒不合格糧食流入市場”。

根據衛生部的資料,大米是我國居民膳食鎘的主要來源,控制大米鎘含量幾乎能控制我國居民二分之一的鎘膳食暴露。

鎘使人中毒的最通常路徑是損壞腎功能,導致人體骨骼生長代謝受阻,從而引發骨骼的各種病變。

作爲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一部分,原衛生部去年底公佈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將於今年6月1日起實施,其中規定,大米中的鎘限量爲0.2毫克/千克。有專家稱,這一標準比世界各國標準嚴格。#p#副標題#e#

魚米之鄉遭遇有色之鄉

廣州食藥監局通報的超標大米批次分別來自湖南攸縣和衡東縣的廠家,這兩個縣分別位於湖南重工業城市株洲市和衡陽市,都是有色金屬之鄉。

株洲爲全國聞名的重工業城市,不但是“中國電力機車之都”,而且是亞洲最大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由此帶來的一個後果是環境特別是重金屬污染。由於株洲地處湘江中游,其對湘江的污染程度也引發了外界關注。

株洲市“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明確,到2015年,鎘排放量削減30%以上。2010年,當地鎘排放量控制在2噸以內。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株洲多年前便提出重金屬污染治理一攬子措施,但落實效果有待加強,一個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很難對一些大型國企“開刀”。

4月下旬,本報記者在湖南最大的稻米市場蘭溪米市瞭解到,這裏多家米廠已停產關門,部分地區大米銷量急降六成,米價大跌。

湖南一名官方人士稱,有色金屬之鄉湖南的環境治理欠賬太多,近年政府已經有所重視,但客觀地看,這些治理只是止住或減少污染,原來幾十年沉積下來的(污染),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消解。

據該人士稱,現在政府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污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狀態,另一方面,湖南作爲重要的稻米產銷大省,假如真的讓已污染土壤實行先治理再種植,那是不可想象的。

目前,“稻米鎘污染削減及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研究”納入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並通過中期評估。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一名專家2008年曾致信湖南國土資源廳呼籲點出“毒大米”的危害。作爲洞庭湖區生態地球化學調查項目的參與者,他在給本報記者發來的信中稱,舉世聞名的魚米之鄉洞庭湖區所產之晚稻米如果真有相當比例超標,是異乎尋常的。

他認爲,湖南重金屬的污染程度可能並沒有想象的嚴重,但呼籲政府對一些問題做出澄清。

關於大米污染,他說:“一是農業的點源受污染,比如說我這裏有一個工廠,排出的污水含鎘,這就是點源污染。”

“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措施,鎘就會越積越多,土壤中的鎘含量高,農作物中的鎘含量也會更高,再到以後可能就不可收拾了。”他說。

蘇南污染樣本

2007年,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教授潘根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東北、西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六個地區縣級以上市場隨機採購大米樣品91個。結果表明,10%左右的市場售大米鎘超標。潘根興團隊的研究還表明,中國稻米重金屬污染以南方秈米爲主,尤以湖南、江西等省份爲烈。

今年4月份,有媒體報道稱,國土資源部的一項公益性科研項目發現蘇南局部地區也出現“鎘米”。

這項由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承擔的項目對蘇錫常典型地區土地重金屬污染進行了監測與防治研究。該研究院通報稱,蘇錫常地區自2005年至2011年這6年期間,其地表土壤中有37.5%的樣點鎘含量處於增長狀態,一般增幅爲平均每年0.03毫克/千克左右,最大達到平均每年0.2毫克/千克。

報告中的一段文字讀來刺眼:離太湖不遠處有一鄉鎮企業聚集地,當地有多家企業直接將排污口對準其廠外的河道,導致一條河流中河泥的鎘含量高達1500毫克/千克以上,該地稻米的鎘含量一般大於0.5毫克/千克。

“因使用該河水作爲灌溉水,導致在該河流附近出現了上百畝的’鎘米’產地。”報告稱。

“這還不算最嚴重的。”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曉蓉告訴本報記者。王曉蓉的團隊擔任了上述項目的後期修復試驗研究。

該學院一名研究生參與了這個項目,在其樣本監測數據表中,本報記者發現,最醒目的一處地塊其土壤含鎘量達到了18毫克/千克,而此地塊就在江蘇宜興丁蜀鎮。

“陶都”宜興地處“包孕吳越”的太湖之濱,公開報道顯示,2005年,當地發生過稻田污染。

丁蜀鎮,是宜興紫砂壺的主要產地,這裏曾經有兩三百家琉璃瓦廠,煙囪佇立全鎮,放出煤煙。本報記者在當地採訪瞭解到,在近三年間,丁蜀鎮陸續關閉了燒炭的琉璃瓦企業。

浙江人袁寶明在丁蜀鎮一座陶瓷廠的西北面承包了10畝土地經營大棚,他還記得三年前,眼前就有好幾家琉璃瓦廠的煙囪,放出的黑煙落在大棚上,讓他不敢開棚。

村民長期的反映催促着丁蜀鎮乃至宜興市加快整頓琉璃瓦廠,另外,丁蜀鎮還關閉了全鎮所有的鋰電池廠。

“沒有什麼原因,就是爲了保護環境,所以一刀切都關掉。”丁蜀鎮政府環保科科長鮑至鵬對本報記者說。

然而,袁寶明並不知道,在他承包大棚的東面,南大環境學院監測到的樣本土壤含鎘量超過了18毫克/千克,而水稻含鎘量爲0.52毫克/千克。

琉璃瓦廠的關閉讓袁寶明等農戶直觀地感受到了空氣質量的改善,然而他們並不懂得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意義。5月下旬,他又將把成熟的小麥運至附近的糧站。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