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婦科 > 痛經會降低智力嗎 中醫支招緩解痛經

痛經會降低智力嗎 中醫支招緩解痛經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痛經會降低智力嗎 中醫支招緩解痛經

痛經真會降低智力嗎?

英國巴斯大學研究人員對52名患痛經的婦女進行計算機測試,發現痛經會損傷她們的認知表現。在計算機測試中,主要測驗她們在競爭性任務之間做選擇、注意力長短以及在不同任務之間轉換注意力等方面的能力表現。由於痛經,使得這些接受測試婦女的注意力時長變短,她們的表現變差、得分降低。

首席研究者、巴斯大學心理學系艾德·基奧博士表示,各種疼痛非常普遍,而且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很大的干擾。基奧博士說,“實驗結果表明,疼痛的影響不僅限於感官感受,甚至會影響到人們的思維能力。”

警惕3種痛經最危險

1、子宮內膜異位症

多生殖器官病變會引起繼發性痛經,其中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引起繼發性痛經的罪魁禍首。主要表現爲漸進性痛經。疼痛多位於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散至陰道、會陰、肛門或大腿部。

許多疼痛常於經前1-2天開始,經期第1天最爲劇烈,持續至經後逐漸消退,所以經期時間較長者往往疼痛持續的時間也長,這在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中表現最爲突出。

2、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突向子宮腔內生長的子宮瘤體,由於肌瘤表面覆蓋着子宮內膜,且在宮腔內佔位,影響經血排出,因此可引起子宮異常收縮,發生痛經,並伴有月經量多及週期紊亂。其鄰近器官會出現壓迫症狀,當肌瘤變性時或漿膜下肌瘤發生蒂扭轉時,可發生劇烈腹痛。

3、盆腔炎

盆腔感染是引起痛經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謂盆腔感染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的炎症。重者可能引起瀰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嚴重後果,輕者經久不愈,反覆發作給病人造成痛苦。

一旦有盆腔感染可表現爲畏寒發熱、食慾不振、腰痠背痛、白帶增多,並因炎症的輕重及範圍的大小而不同,如包塊形成可壓迫膀胱及直腸,引起肛門墜脹、尿頻等一系列伴發症狀。常在勞累、性生活後、月經前後加重。如到醫院檢查可發現有宮頸舉痛、子宮壓痛、附件包塊等。

緩解痛經中醫支招

1、鍼灸或穴位按摩取穴:足三裏、三陰交、八穴。

2、田七痛經膠囊2克/次,日3次,口服。

3、麝香痛經膏:取氣海、子宮、三陰交或腹部疼痛點穴位貼敷。

4、單味中藥,如三七末、血蠍末等沖服。

簡易緩解方法 快速遠離痛經

1、艾灸緩解宮寒痛經

宮寒痛經的姐妹們在經期往往腹痛連綿,有些還伴有腰痠背痛,喜溫怕冷;重者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手腳冰涼,坐臥不寧。長此以往,還會導致氣機不暢、氣血瘀滯、內分泌失調,使得顏面失於濡養而表現出痘痘、斑點、晦暗等外在問題。

艾灸能使衰弱之機能激發旺盛活力,也能使亢進之功能得到抑制。可謂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可增強新陳代謝和機體抵抗力,尤其對女性宮寒痛經有顯著的調養功效。

2、熱敷

相信很多有過痛經的女性都有過這種體驗:痛經時候在小肚子上放一個熱水袋,或者是躺牀上用加熱毯墊身下等加熱方法來緩解痛經!專家指出,用熱毛毯、熱水袋進行痛經治療,已經有好幾代人歷史了,效果非常不錯,現在可以用痛經貼,如嬌妍經痛貼,12小時有效,活血化瘀,溫暖子宮,促進腹部血液循環;有效緩解或減輕女性經期的腹痛,腰骶痠痛。

3、指壓緩解痛經

足部含有一些與骨盆氣路想通的指壓點。在腳踝兩邊凹陷處,用拇指與其它指尖從跟腱向上到小腿肌進行輕輕揉捏,每次指壓數分鐘。

4、食療

(1)雞蛋當歸薑湯

素材:雞蛋1枚,當歸15克,乾薑5克,紅棗15克(去核),陳皮5克,米酒20毫升。

做法:將當歸、乾薑、陳皮加水煮沸30分鐘,去渣,將雞蛋打散和米酒紅棗放入藥汁,再煮沸至紅棗爛,飲湯吃蛋棗。

治療效果:主要治療痛經氣血虛弱型:經期或經淨後,小腹綿綿作痛,按之痛減,經色淡、質清稀,面色蒼白、精神倦怠,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細。

(2)山楂桂枝紅糖湯

素材: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紅糖30~50克。

做法:將山楂肉、桂枝裝入瓦煲內,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剩1碗時,加入紅糖,調勻,煮沸即可。

治療效果:具有溫經通脈,化淤止痛功效。適用於婦女寒性痛經症及面色無華者。

5、日常注意護理,預防痛經發生

注意並講究經期衛生,經前期及經期少吃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疼痛發作時可對症處理,可服用阿托品片及安定片,都可緩解疼痛。長期不能緩解的,可作適當的中醫辨證調理。另外,喝一些熱的紅糖姜水也會收到良好效果。

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尤其是體質虛弱者。還應注意改善營養狀態,並要積極治療慢性疾病。消除對月經的緊張、恐懼心理,解除思想顧慮,心情要愉快。可以適當參加勞動和運動,但要注意休息。通常以乒乓球、體操、打拳、騎車、慢跑等項目爲主,同時要注意縮短鍛鍊的時間,放慢速度,減少運動量,一般以不感到特別勞累爲宜。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