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婦科 > 流產後潛伏後遺症 如何避免流產後遺症

流產後潛伏後遺症 如何避免流產後遺症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流產後潛伏後遺症 如何避免流產後遺症

目前我們的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人流過產,這種現象很普遍,流產之後其實會有很多的後遺症潛伏,所以流產後一定要好好的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預防流產後遺症的方法吧!

流產後遺症有哪些

不完全流產

如果手術施行不完全,少量胎兒組織殘留於子宮內,可能影響子宮收縮而造成持續出血或造成粘黏、感染等情況。最好再仔細做一次手術清除殘餘的組織。子宮的位置或形狀不正常,一般比較容易造成此後遺症。

藥流方式

雖然沒有上述的後遺症,且能避免一些婦女身心傷害的副作用,但仍需注意有可能大量出血及不完全流產的問題。

子宮穿孔

妊娠週數愈大,危險機率愈高;流產次數愈多,穿孔機會也愈大。其它如子宮位置、形狀異常或以前動過手術的子宮皆有較大的穿孔機會。

細菌感染

如果器械消毒不完全,或是手術者本身未注意無菌過程,即可能造成子宮內感染,甚至繼續往上傳染侵犯輸卵管及骨盆腔,嚴重時會造成以後容易宮外孕或不孕的後果。

子宮頸或內膜粘黏

在進行子宮擴刮術時,如果刮的太粗魯,導致子宮頸或內膜受傷、發炎,就有可能產生術後的子宮頸或內膜粘黏、並會引起月經異常,如無月經或月經量過少。嚴重者會在以後產生不育症的情況。藥流的最佳時間

子宮頸受傷

在擴張子宮頸口的過程,如果不小心,或擴張速度太快,都有可能造成子宮頸的損傷,並造成以後懷孕較容易流產的情形,尤其是第一次懷孕或尚未生育過的婦女比較容易發生。

實行麻醉時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或呼吸停止的狀況

經常做人工流產,還可併發一系列其他疾病,諸如盆腔感染、月經失調、繼發性閉經、輸卵管阻塞、子宮內膜異位以及不孕症等。

藥物流產後遺症

貧血

婦女服用抗孕藥物後,子宮腔內的胎囊組織可在當天排出,有時妊娠組織物排出不全,子宮內膜復原欠佳,陰道出血時間較長,可持續2~3周,甚至1~2個月。長期慢性失血可引起貧血。

感染

由於長期慢性失血,可引起身體抵抗力下降。這時,細菌往往由陰道逆行而上會引起子宮內膜炎症。

月經失調

抗孕藥物可以抑制卵巢的功能,影響卵泡的生長髮育甚至干擾排卵。個別婦女藥物流產後,可發生月經失調,表現爲月經週期縮短或延長,月經量增多。

影響以後妊娠

育齡婦女如反覆妊娠、反覆流產會造成子宮內膜反覆受損。由於子宮內膜有損傷,一旦她們需要正常妊娠,容易發生前置胎盤,可引起產前大出血;甚至發生習慣性流產。

自然流產後遺症

子宮肌瘤

本病主要是瘤體組織壓迫局部和梗阻作用,使子宮腔變形及逐漸退行性變,子宮內膜表現發生潰瘍,內膜和肌層血流量減少,不利孕卵着牀和發育而至流產。對渴望生育的年輕婦女,可採取子宮肌瘤剜除術,不作子宮切除,以保持生育能力。

子宮頸內口鬆弛

患子宮頸內口鬆弛的孕婦,一般在妊娠中期發生流產。這是因爲,隨着胎兒逐漸長大、羊水逐漸增多、宮腔內壓力不斷增高,致使胎膜囊的宮頸口突出而引起胎膜破裂。子宮頸內口鬆弛與既往有宮頸撕裂損傷、多次人工流產、子宮峽部發育不良等因素有關。在妊娠12-15周進行宮頸環扎術或在非妊娠期作宮期頸修補術治療都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宮腔粘連

有宮腔粘連的患者中,多數有子宮內膜損傷史,如多次人流、過度刮宮等。宮腔粘連引起流產的病理改變是宮腔縮小、變形,子宮內膜硬化及面積減少,影響胚胎髮育。據統計,確診宮腔粘連者,經手術分離、擴宮、服藥綜合治療,流產率可由治療期的67%降至26%。

如何避免流產後遺症講究個人衛生,適當加強營養由於流產一般都要損失一定的血液,會使身體暫時出現輕度貧血。所以,流產後應該多吃些營養豐富的補養品,如瘦肉、魚、蛋、乳類、大豆製品、動物肝腎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等。流產時,子宮頸口處於開放狀態,到完全閉合需要一定時間。在流產後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保持陰部清潔,內褲要常洗常換,半月內不可盆浴。同時要注意在1個月內絕對禁止性生活,嚴防感染。做好避孕措施,不應過早懷孕由於流產後子宮內膜需要4~5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恢復正常。如果提前懷孕可增加畸胎的發生率,有礙優生。因此,流產後5個月內應避免再次懷孕。

保持心情愉快,講究精神衛生不少婦女流產後情緒消沉,常因擔心以後再次發生流產而憂心忡忡。其實,這些顧慮是不必要的。因爲,絕大多數的自然流產都是偶然事件,在一生中可能僅僅發生一次。同時,自然流產的胎兒或胚胎組織,有70%左右是異常胚胎,實際上是一種有利於優生的“自然淘汰”。因此,流產者不應該爲此過於惋惜。否則,不良的情緒會妨礙流產後身體的康復。注意充分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流產後應臥牀休息1~2周,不可過早地參加體力勞動,防止過度勞累。如果過早從事較重的體力勞動,可增加子宮脫垂的發病率。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