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保健養生 > 父母怎樣與孩子正確溝通

父母怎樣與孩子正確溝通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天看着女兒臉色說話 家長感嘆養孩子如履薄冰

父母怎樣與孩子正確溝通

“我渴望和孩子和諧地交流,但孩子壓根就不願意和我交流。”昨日,青山區的一名吳姓家長向記者傾訴苦惱。吳先生稱,孩子在學校裏和同學有說有笑,回到家卻像變了個人,不愛說也不愛笑,注意力只集中在電視上,想和孩子說句知心話非常難。

吳先生說,女兒正在上初二,從小到大,父母一直盡力爲女兒營造寬鬆的家庭教育環境,從來不強迫她上校外補習班,而是隨孩子的意願讓她在家看看電視上上網,只要她完成功課就行了。女兒進入初中後,吳先生覺得孩子的學習壓力大了,更是不敢再對孩子提要求。“每天我都在看女兒的臉色說話行事。”吳先生說,比如吃飯的時候,父母絕不會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因爲怕影響孩子的食慾。好不容易等孩子吃過飯做完作業,剛一開口,孩子便硬邦邦甩過來一句“你煩不煩啊1吳先生說,他心裏不舒服,但又不敢批評女兒,怕說重了會影響孩子的心情和個性發展。“養孩子真是如履薄冰啊!吳先生感嘆。

對此,武漢市名師、江夏一中特級教師程良焱指出,中學生和家長的溝通“斷層”是普遍現象。他分析可能存在兩種原因:一是從小親子溝通較少,對孩子寵愛過多而約束較少,養成了孩子內向的性格和不良的學習習慣。二是可能孩子最近遭遇學習或其他挫折,情緒低落而不願意和家長溝通。

程老師提醒,家長和孩子溝通有訣竅:側面瞭解孩子在校情況,如跟老師聯繫;和孩子說話時目的性不要太強,切忌開口閉口就是“學習”兩字;瞭解孩子喜好,瞅準孩子情緒好的時候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展開交流。

大學生與父母溝通難 專家:是青少年成長正常表現

東北師範大學大三學生小董已經連續3個假期沒回家了。“我不願見父母,每次站到回家的站臺上,似乎都是一次煎熬。”“他們根本不理解我,我也沒臉見他們。我覺得,這3年來自己一事無成,我也想學習,可沒有動力了,有時我真不知道怎麼辦。”小董一臉傷感:“我能做的就是跟女朋友傾訴,我認爲,只有她才能瞭解自己,才能真正和自己交流”。

吉林大學文學院的張同學,也很少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對此,他很無奈:“我父母是‘老三屆’,當過知青,他們都有那種‘我們吃了苦,不能讓孩子再遭罪’的心理,寧肯自己吃苦,也決不讓孩子生活得比別人差。我與父母一交流,他們就是‘冷不冷啊?’之類的問題。換句話說,我感覺,我和父母的關係只是‘物質的’。”

像小董和小張一樣,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大學生都表示“和父母交流有困難”。據報道,今年3月,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曾在市內主要高校大學生羣體中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約有69%的大學生感到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其中27%的學生表示從不與父母交流。

無獨有偶,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上海市重點(示範性)中學學生會主席論壇上也傳出消息,“當代青少年與父母之間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有63%的高中學生認爲心裏話只能和同學說,與父母說的只佔21.9%。看來,大學生難與父母溝通,是在高中就“打下了基礎”。

有人認爲,處於叛逆期的高中生,面對高考壓力和父母對其學習成績的嚴格要求,易出現溝通障礙,而大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都已趨近或達到成熟,與父母交流理應比高中生順暢。但現實情況顯然並非如此,採訪中,記者發現,許多大學生仍然對父母有一種或牴觸或敬畏的情緒,他們大都反對父母的教育方式,難以忍受“父母的不理解”。“青春期總會有特定的躁動,在獲取性知識方面,平時也想跟父母多交流,但一提這個,父母便覺得不舒服,有時還會大聲呵斥。”學管理的小趙告訴記者,父母常以“年紀輕輕,總往歪裏想”這樣的話,弄得他沒話說,以至於後來他乾脆不說。

東北師範大學的孫同學,父母雙雙下崗,每天都要爲生計發愁,每次打電話來,就是問問學習好不好,學費夠不夠。“我也知道,他們根本無暇顧及我心裏的感受,我還能說什麼呢?說多了,豈不是又給他們增添心理負擔?漸漸地,就感覺心裏和父母隔着一層。”

隨着工作節奏不斷加快,競爭壓力日益增大,許多父母不得不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家住長春的李女士就對記者說,由於工作比較忙,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請了保姆。一直以來她都覺得,自己給孩子的已經比同年齡孩子得到的多很多,但她卻發現與孩子之間的隔閡慢慢升級,她覺得很不理解,想改變,但力不從心。

大學生不願與父母交流,也有自身的原因。長春大學大二的劉同學對記者說:“大學裏事情很多,我卻找不到生活的目標,非常鬱悶,沒心情和父母交談。”學法律的小張也眉頭緊鎖:“上了大學,開始參加了很多社團,後來逐漸放棄了,再後來,就忙着應付各種各樣的過級、考試,很少和家裏人交心。一是自己話本來就少,頂多哼哈兩句,再者,也沒必要讓他們知道我的情況,那樣反而讓他們操心。”吉林大學計算機專業的齊同學則說:“我感興趣的,他們不懂;他們說的,老是婆婆媽媽的雞毛蒜皮類小事,我不願意聽。”

因和父母交流過少,一些同學承認他們走過彎路。長春理工大學的李同學說:“上了大學,和父母離得遠了,感覺很孤單,情緒低落的那陣兒,打遊戲,聊天,看電影,玩得天昏地暗。如果多和父母說說知心話,可能不會這樣。”

“交流是雙向的,需要兩方面的努力。”吉林省心理學會理事、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李曉東教授表示,進入大學以後,學生心理會發生很大變化,有學習成績帶來的落差感,有陌生環境帶來的孤獨感,也有缺乏交往能力的失落感,這一階段尤其需要父母的內在支持,有些父母卻忽略了。另外,現在的大學生,多是在“高分爲王”的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對父母缺乏關心和理解,在處理與父母溝通的問題上,經常以個人爲中心,導致兩代人交流困難。

“應該說,在15歲到22歲左右的青春期,與父母產生距離,對他們表現出冷淡,這是青少年成長的正常表現。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們,也需要有一段時間讓自己獨立思考,去尋找並且發現自己。”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楊淑琴老師認爲,對於大學生來說,要培養良好的個性、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還應主動找時間和父母聊天,體驗交流的快樂。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