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寶寶溼疹 這樣治療效果最佳

寶寶溼疹 這樣治療效果最佳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溼疹 這樣治療效果最佳

寶寶溼疹症狀:

嬰兒溼疹爲發生在2歲之內嬰幼兒的溼疹,是嬰兒常見、多發病。它可能是嬰兒溼疹,也可能是異位性皮炎的嬰兒期。在生後第2或第3個月開始發生,亦有報告生後第2或第3周發生者,然而此時診斷較難。皮損主要發生在兩頰 、額、頭皮,個別病例可發展至軀幹、四肢。其皮疹特點主要可分兩型, 滲出型及乾燥型。

滲出型的溼疹多發生於肥胖有滲出性體質的嬰兒。初起於兩頰 ,發生紅斑,境界不清,紅斑上密集針尖大丘疹、丘皰疹、水皰和滲液。滲液乾燥則形成黃色厚薄不一的痂皮,常因劇癢、搔抓、摩擦而致部分痂剝脫,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及頭皮。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併發局部淋巴結腫大,甚至發熱等全身症狀。少數患兒由於處理不當擴展至全身變爲紅皮病,並常伴有腹瀉、營養不良、全身淋巴結腫大等。

乾燥型的皮疹常見於瘦弱的嬰兒,爲淡紅色的暗紅色斑片、密集小丘疹而無水皰,皮膚乾燥無明顯滲出,表面附有灰白色糠狀鱗屑。常累及面部、軀幹和四肢。慢性時亦可輕度浸潤肥厚、皸裂、抓痕或結血痂。

當寶寶真的患有溼疹,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

局部治療1、急性期(無滲出階段)用爐甘石洗劑外用,每日2~3次,也可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鹽水做冷溼敷,待炎症控制後改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外用,爲避免含氟的高效激素長期外用而發生的副作用,近年新上市使用的0.1%17一丁酸氫化可的鬆霜(商品名locoid,尤卓爾)、0.1%糠酸莫米鬆霜(商品名艾洛鬆,eloson)外用,其作用強、療效好,而且副作用小。

2、急性期(滲出階段)常用的溼敷液有3%硼酸液、0.1%利凡諾液、1:20醋酸鋁液、1:5000~8000高錳酸鉀液、生理鹽水等。選擇其中一種做開放性冷溼敷,溼敷間歇期可用氧化鋅油外塗,減少皮損乾燥不適。當滲出減少後,可外用氧化鋅糊劑。

3、亞急性期可選用糊膏或霜劑,如糠餾油糊膏、黑豆餾油糊膏、氧化鋅糊膏或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劑等。選擇其中一種,每日2~3次外塗。青黛散油(青黛50g、黃柏50g、石膏100g、滑石100g),研細末加麻油調勻外用,每日2~3次,有收斂、止癢作用。

4、慢性溼疹用軟膏劑型爲宜,常用焦油類及皮質激素製劑,前者如5%~10%黑豆餾油軟膏,煤焦油軟膏、糠餾油軟膏等,選其中一種外用,每日2~3次,皮質激素製劑如膚輕鬆、去炎鬆、恩膚霜、滷美他鬆霜(商品名適確得,sicorten)、0.05%雙醋二氟鬆(商品名索康,psorcon)等。皮損肥厚時用去炎鬆尿素霜外用,尿素增加激素滲透性而提高療效。此外,將皮質激素溶入具有高滲透力的溶媒如二甲基亞碸(dmso)也可提高療效。

護理溼疹患兒注意事項:

1、保持皮膚清潔乾爽給寶寶洗澡的時候,宜用溫水和不含鹼性的沐浴劑來清潔寶寶的身體。患有間擦疹的寶寶,要特別注意清洗皮膚的皺褶間。洗澡時,沐浴劑必須衝淨。洗完後,抹乾寶寶身上的水分,再塗上非油性的潤膚膏,以免妨礙皮膚的正常呼吸。寶寶的頭髮亦要每天清洗,若已經患上脂溢性皮炎,仔細清洗頭部便可除去瘡痂。如果瘡痂已變硬粘住頭部,則可先在患處塗上橄欖油,過一會再洗。

2、避免受外界刺激家長要經常留意寶寶周圍的冷熱溫度及溼度的變化。患接觸性皮炎的寶寶,尤其要避免皮膚暴露在冷風或強烈日曬下。夏天,寶寶運動流汗後,應仔細爲他抹乾汗水;天冷乾燥時,應替寶寶搽上防過敏的非油性潤膚霜。除了注意天氣變化外,家長不要讓寶寶穿易刺激皮膚的衣服,如羊毛、絲、尼龍等 。

嬰兒溼疹食療小食譜:

1、苡仁飲

  食物材料:苡以30克,冰糖適量。

做法:苡仁(粒大飽懣色白者爲佳)用水浸泡一夜,以除去苡仁特有的難聞氣味,次日把水潷幹,加入八倍水,用沙鍋置文火上,煮至快軟時,加入適量冰糖即可。此湯飲還可加粳米煮粥食用,作用與苡米相同。

苡仁飲營養特點:甜香、糯軟,細膩無異味。

功效:苡仁飲有清熱利溼、健脾和中之功效,適用於嬰兒溼疹,可常服,每日一劑(根據嬰兒大小而定量),分數次喂服。

2、菜泥湯

分別取適量新鮮的白菜、胡蘿蔔、捲心菜,洗淨後切成小碎塊兒,放進鍋里加水煮一刻鐘左右,然後取出搗成泥狀後加鹽服用;菜湯可調些兒童蜂蜜,隨時喝。此小妙方有祛溼止癢功效。

3、絲瓜湯

取新鮮絲瓜30克左右,切成小塊兒放在裝有水的鍋裏熬湯,待熟後加鹽調味,讓寶寶喝湯,並將絲瓜也吃下去,對於奶癬有滲出的寶寶較爲適用。

4、綠豆百合湯

取綠豆、百合各30克左右,按照平時常用的方法煮湯,待豆子熟後,連渣帶湯一同飲用,可以減輕奶癬寶寶痛癢感。

5、泥鰍湯

取新鮮泥鰍30克,洗淨後放入水中煎煮,然後把湯汁取出,加鹽調服,適應於奶癬症狀較爲嚴重的寶寶。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