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視網膜脫離有哪些診斷方法

視網膜脫離有哪些診斷方法

來源:歐巴風    閱讀: 5.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根據臨牀所見,診斷並非十分困難,但周邊部範圍較小的淺脫離,往往易於漏診,尤其是極周邊部的脫離,直接檢眼鏡無法查到,必須用雙眼間接檢眼鏡或三面鏡加鞏膜壓迫反覆仔細檢查後才能確定。

視網膜脫離有哪些診斷方法

查到視網膜裂孔不僅爲診斷原發性脫離的根據,也是手術能否成功的鍵。因此如何能準確無遺漏地發現所有裂孔,十分重要。大約有80%的裂孔發生眼底周邊部。其中顳上側最多,顳下側次之,鼻上側更次之,鼻下側最少。當脫離隆起較高時,這些周國部裂孔常被遮掩,必須從各個角度詳細尋找,必要時加壓包紮雙眼,使患者靜臥數日,待視網膜略有平復後再行檢查。視網膜脫離面較大、隆起度高者往往存在數個裂孔。除注意脫離區外,也應注意未脫離或脫離不明顯部位,尤以上方裂孔,因液體下沉,裂孔處不一定見到脫離。視網膜脫離位置及形態,往往也有助於裂孔尋找,眼底上方脫離,裂也總是在上方脫離區內;下方脫離,如果脫離呈半球狀隆起,裂孔可能在其正上方,如果是廣泛性脫離,裂孔可能在脫離離區上方邊緣較高一側的上方,如果兩側基本相同,則裂孔常在其下方周邊處。

患者在主訴有時亦能提供一些尋找裂孔的線索。視野中暗點及閃光幻覺最先的位置,與之相對應處往往是裂孔所在部位。

脫離區的小裂孔,應與視網膜脫離面的出血點注意區別。在用裂隙燈檢查得到的範圍內兩者易於分離。周邊部則比較困難,甚至相當困難,必須在一段時間內反覆觀察才能鑑別。

1、症狀及視功能檢查所見

(1)中心視力損害:因視網膜脫離的部位及範圍而異。後極部脫離時視力突然顯著下降,周邊部脫離初時對中心視力無影響或影響甚小。只有脫離範圍擴展到後極部時,纔出現中心視力障礙。

(2)變視症:發生於或周邊部脫離波及後極部而發生淺脫離時,除中心視力下降外,還有視物變形、變小等症狀。

(3)飛蚊症:見於多種原因引起的玻璃體混濁。當飛蚊症突然加重時,應注意是否爲視網膜脫離的前驅症狀。

(4)閃光幻覺:是視網膜脫離最重要的症狀,可爲脫離的先兆,玻璃體變性與視網膜有病理性粘連者,在眼球轉動玻璃體牽引激惹視細胞而產生閃光感。如閃光感持續存在並固定於視野中的某一部位時,應警惕視網膜脫離於近期內發生。閃光感也可出現於已有視網膜脫離的患者,是由液化了的玻璃體自裂孔進入神經上皮層下刺激視網膜細胞所引起。

(5)視野改變:周邊部視網膜脫離,患者可以感到病變對側相應部位的陰影或視野缺損,但顳側視網膜脫離時,其鼻側視野缺損恰好在雙眼視野範圍內,有時不爲患者所覺察,在視野檢查時始被發現。

視網膜脫離是神經上皮層的脫離,因營養供應問題視細胞首先損害,視細胞損害,首先影響藍色覺。正常眼的藍色視野大於紅色視野,在視網膜脫離眼用白、藍、紅三種視標檢查視野,脫離相應區不僅有形視野缺損,還以發現藍色、紅色視野交叉。

2、眼壓 早期脫離面積不大者,眼壓正常或偏低,隨脫離範圍擴大而下降,超過一個象限者,眼壓顯著降低,甚至不能用眼壓計測到。眼壓之所以下降,可能與視網膜脫離眼的流體動力學有關。眼球后部存在着經後房、玻璃體、視網膜裂也至神經上皮層下間隙、經色素上皮轉運、再由脈絡膜血管系統排出眼外的房水的錯向流動。

3、裂隙燈顯微鏡及檢眼鏡檢查所見 眼球前節一般正常。前房可以略深。脫離日久者,引起葡萄膜輕微的炎症反應,房水Tyndall現象弱陽性,角膜後有棕色點狀沉着物。

玻璃體混濁和液化,在原發性脫離眼必然存在。此種改變在裂隙類顯微鏡光切面下更爲清楚。液化腔呈無結構的光學空間。液體腔與腔之間,有玻璃體支架組織脫水萎縮而形成絲絹樣混濁。有時液體腔內及絲絹樣混濁昨有棕色或灰白色的混濁小點。液化腔逐漸擴大並相互融合,液化的玻璃體穿過外界面進入視網膜前與玻璃體外界面之間,成爲玻璃體脫離。因位置不同有前、上、側、後脫離數種。其中上脫離、後脫離與視網膜脫離的關係最爲密切。玻璃體脫離時,常有玻璃體與視網膜面不等程度病理性粘連,稱爲不完全脫離,粘連處往往因牽引而導致視網膜裂孔。裂隙燈光切面檢查,玻璃體脫離處界面呈不均勻的紗幕樣混濁。後脫離時,在脫離的玻璃體後界面,可見一灰白色環形玻璃體後界面裂孔。此環形混濁爲玻璃體與視盤周緣粘連處撕裂脫離而成。歷時較久呈半月形或不規則形,亦可聚縮成一個不透明團塊。

上述玻璃體的各種病變在直像鏡下亦能見到。但不如裂隙燈顯微鏡檢查清晰、層次分明而有立體感。

直接檢眼鏡下,視網膜脫離而呈波浪狀、隆起,隨眼球轉動而波狀飄動。新鮮的脫離神經上皮層及其下積液透明,可透見色素上皮層下黃紅色或淡紅色脈絡膜色澤,但看不清脈絡膜紋理。爬行起伏於脫離面的視網膜血管成遮光體,呈暗紅色線條,不易分清動靜脈,有時還能見到與視網膜血管一致的血管投影。脫離時間較長,神經上皮層呈半透明的石蠟紙樣。脫離的動靜脈可以辨別。更長期的陳舊性脫離,神經上皮層下積液,亦因脈絡膜滲出反應,纖維蛋白增多,成淺棕色粘稠液,神經上皮層後面有黃白色點狀沉着物。

裂孔往往見於視網膜脫離處,1~數個。眼底顳上側是裂孔的好發部位,但因重因關係,積液下沉。裂孔處反而呈淺脫離或不見脫離。

相接檢眼鏡在瞳孔充分散大及轉動眼位後可檢查到70º以內眼底。因此在70º以外的周邊部裂孔不易發現,需用雙眼間接檢眼鏡檢查,必要時還需加用鞏膜壓迫器。亦可在裂隙燈顯微鏡下用三面鏡檢查及加用鞏膜壓迫器以檢鋸齒緣附近及睫狀體平坦部裂孔或視網膜與玻璃體基底部的一些變性改變。

4、視網膜裂孔 從理論上說,原發性脫離應100%見到裂孔,但臨牀上由於種種原因,迄今,雖然檢查方法有了很大進步,發現率亦僅爲90%左右。

位於眼底70º範圍以內的裂孔比70º以外周邊部的裂孔易於發現;大裂也比小裂孔易於發現。小裂孔常在視網膜血管附近,與出血斑容易混淆,需反覆多次仔細觀察才能鑑別。

圓形裂孔較多見,位於黃斑部者稱黃斑部裂孔已於前文介紹。亦可位於周邊眼底,單個或多個簇狀聚合,也可爲散在性。邊緣銳利,由囊樣變性引起者,裂孔前不能見到與其大小相應的膜樣蓋瓣。上玻璃體粘連牽引起者,可以見到蓋瓣(撕脫的神經上皮層)。

馬蹄形或其類似裂孔,如新月形、舌形、張口形等裂孔,最多見,約佔所有裂孔性視網膜脫離的25%~68%,其中尤以單個裂孔爲多見。馬蹄形等類似形成的裂也均由玻璃體牽拉視網膜所引起。其粘連範圍較圓形裂也時更爲廣泛。裂孔大小與粘連範圍,牽引強度一致。由於粘連牽引的一端在視網膜表面,另一端豐玻璃體,所以馬蹄形裂孔基底部總是朝向周邊部,尖端指向後極部。較大的馬蹄形裂孔後緣捲縮,閏瓣掀起,裂孔實際面積往往大於檢眼鏡所見。

周邊眼底視網膜的不規則裂孔比較少見,裂孔呈線條狀或不規則形,如果線條很細,周圍視網膜又無脫離,往往被誤認爲末梢血管。

鋸齒緣截離爲發生於鋸齒緣(玻璃體基底部)及其附近,爲各種裂孔中面積最大的裂孔,多位於顳下象限,截離線與角膜緣平行。佔一個象限或半周,甚至全周截離。所以特名爲截離的理由是此種巨大裂孔無前緣,後緣視網膜收縮捲曲爲灰白色弧形,與暗紅色無視網膜處呈鮮明對比。鋸齒緣截離多見於年青人,多數有眼球鈍性外傷史。亦可繼發於視網膜劈裂症。

5、玻璃體膜形成及其分級 玻璃體膜形成實際上包括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內、外界面的膜樣增生在內。其形成肌理已於前提及。玻璃體膜形成的輕重,對視網膜脫離形成、手術方式選擇及預後優劣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國內常用的分級爲趙東生提出的分級法和國際視網膜協會提出的分級法。

趙東生分級法:

0級:有玻璃體液化、後脫離,但無增殖現象。

Ⅰ級:玻璃體液化腔壁增厚,後裂孔形成。玻璃體基底部後移。鋸齒緣附近及格子樣變性邊緣膜增殖。馬蹄形裂孔後脣有蓋瓣及膜樣牽引條索,圓形裂孔前有蓋瓣。玻璃體內膜形成,能大幅度飄動。

Ⅱ級:除Ⅰ級改變外,還出現視網膜固定性皺襞或環形皺襞。皺襞均在赤道部或在其前。環形皺襞可能爲玻璃體基底部後移的進一步發展。

Ⅲ級A:固定性皺襞在赤道部之後,約位於視網膜上下血管弓附近。玻璃體有濃縮改變。環形皺襞到達赤道部。

Ⅲ級B-1:固定性皺襞及環形皺襞均達視盤附近。呈淺漏斗狀。玻璃體濃縮。

Ⅲ級B-2:同上皺襞形成深漏斗狀。增殖膜跨過漏斗,玻璃體濃縮。視網膜玻璃體廣泛粘連。

Ⅲ級B-3:同上皺襞形成漏斗,漏斗閉合,視盤不能見到,玻璃體濃縮。

國際視網膜協會的分級法:

A級:玻璃體內有玻璃體濃縮及色素團塊。

B級:視網膜內面有皺褶和/或視網膜裂孔有卷邊,視網膜皺褶處血管明顯扭曲。

C級:視網膜全層固定皺褶。又分三級:C1,固定皺褶只佔一個象限;C2:固定皺褶達二個象限;C3,固定皺褶達三個象限。

D級:固定皺褶累及四個象限,可表現以視盤爲中心的放射狀摺疊,巨大星狀皺褶遍及整個視網膜。又可分三級:D1爲寬漏斗狀;D2爲窄漏斗狀(間接檢眼鏡下,漏斗前口在+20D透鏡的45º範圍以內);D3漏斗很窄或閉合,看不到視盤。

幾種特殊類型的視網膜脫離

1、先天性脈絡膜缺損合併視網膜脫離 先天性脈絡膜缺損爲胚胎髮育期間胎兒裂閉合不全所致。缺損區的視網膜神經上皮層亦易於脫離。缺損處透明的視網膜下即爲白色鞏膜,多數患者不能發現視網膜裂孔,如脈絡膜缺損處有出血斑時,裂孔多在其附近。手術時應注意封閉脈絡膜缺損後部邊緣。但由於缺損的範圍大,效果不良。

2、無晶體眼的視網膜脫離 脫離併發於白內障手術後1~數年。因爲虹膜晶體屏障前移,特別是術中有玻璃體脫離者,大多術後發生玻璃體後脫離。視網膜裂孔圓形,1~數個。亦可散在各個象限,大多位於眼底周邊部。有時可見與玻璃體粘連。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