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成長心理 > 怎麼讓孩子更聰明方法

怎麼讓孩子更聰明方法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某種東西短缺時,可促使孩子思考代用品

怎麼讓孩子更聰明方法

人一得到想要的一切、心滿意足時,精神會鬆懈,喪失思考的慾望。從這方面而言,物質豐富的現代的孩子與過去的孩子相比,不善於思考。沒有自來水便喝不到水,沒有筷子和碗便吃不上飯的孩子增,也許是由於所需要的東西一應俱全的緣故。

如果孩子感到缺少某種東西,這是促使其思考的機會。孩子缺少橡皮,你就說“給你”,那很簡單,可是,長此以往,永遠培養不出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孩子。

和孩子談話時,務必不要提出用“是的”、“不”便能回答的問題

據說報紙、雜誌記者採訪時的竅門之一是,提出的都是讓對方用“是的”、“不”所不能回答的問題。例如,“你是千葉大學的學生嗎?”“是的。”“是工學系嗎?”“不。”提這樣的問題,從對方是問不出什麼情況的。稍微改變問法,“你覺得千葉大學如何?”這樣一問,對方就不得不開動腦筋,想辦法回答

因而,一個出色的採訪記者得到的不只是誰都能作的回答,他能起到領航員的作用,把被採訪者的特點和個性都問出來。

和孩子談話時,採用這種“採訪方式”是有效的。我常看到,有些母親在和孩子談話時,一開始就以限制孩子自由發言的口氣來說話。諸如“那個是信箱吧這樣的問話,孩子所能回答的範圍已確定,沒有思考的餘地。

這時,起碼要提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何時發生”、“爲什麼”、“何看”之類孩子自己能回答的問題,可以說,這對鍛鍊孩子的思考力和表現力甚爲有效。

對孩子的問題,即使知道,以不作百分之百的回答爲好

父母對孩子的提問能作完美回答時,覺得有失身份,往往大而化之對待當被問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時,就說“回頭再說”,或“大概如此”,作不徹底的回答。反之,被問到自己知道的事,就想片面灌輸其知識。可是,即使是你知道的事,全都告訴孩子,效果也往往不好。因爲這樣一來,孩子就沒有自我考慮的餘地了。孩子有問題,使他們不依靠父母而自己去解決,這樣做比較好。

孩子提出問題,可予以反問

孩子爲何接二連三地提出問題,你越是覺得奇怪,孩子的問題就越多。不言而喻,通過這種提問和對問題的回答,孩子思的天地將不斷大。但是,對同樣的回答稍動腦筋,其效果可以成倍增加。

所謂動腦筋,就是對孩子無意識的提問,不要立即直接回答,要使孩子更明確地認識其問題的實質,還要使孩子自己能找到答案。這時的有力武器就是反問。例如,孩子問,“爲什麼晚上必須睡覺?”你可以反問,“如果不睡覺,你想怎樣?”

於是孩子考慮“如果不睡覺,將怎樣”。從而,對其可能出現的情況,有了從各方面考慮的機會。結果想出了“若不睡覺會打瞌睡”、“會疲倦”、“早晨起不了牀”等答案。

這種反問,對讓孩子去思考自己問題答案的所有可能性,是大有幫助的。即,讓孩子自己找出答案的線索。

父親和母親的意見越不一樣越好

我認識的一位大學教授說:“我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爲在孩提時,父母關係不好。”他不是在開玩笑,是認真說的。他說,準確地說並不是因爲父母關係不好,似乎是生活方式不親暱。他的雙親對相互不理解的事爭論不,還常常吵架。對孩子的事也一樣,孩子問同一問題時,父親和母親的回答常常不一致。通過察這樣的父母,他知道了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他模模糊糊地懂得了相互持有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在這種情況下,他養成自己思考、不懂時看看書以取得一些線索的習慣。

我認爲他的話裏包含着重要的啓迪。大多數普通家庭的雙親,從父母的立場出發,似乎總是想採取統一意見、統一態度來對待孩子,但是這種家庭的教育方式不見得對孩子有好處。因爲親自看到聽到大人之間的意見對立,孩子大受刺激,就會去思考問題。

現在的孩子,在小家庭難以受到這種刺激。因此可以說,以用父親和母親不同的思考方法明確地教育孩子爲好。

爲使孩子自己動腦筋,不用“命令句,以用“疑問句”爲好

這是過去一位攝影師給彈鋼琴的年幼的皇太子拍照時發生的事情。因爲皇太子沒處在恰當的角度,攝影師非常爲難。美智子皇后馬上這樣說:“小成,彈低音如何?”

於是,皇太子嘭的一聲彈了一下低音鍵,則攝影師所期待的理想角度出現了,因而拍下了一張完美的照片。如果這時美智子皇后命令說,“你給我彈低音!”也許拍不到自然姿態。

皇后也是出色的兒童心理學家,就這樣巧妙地引出了皇太子的自主性。

所謂命令就是單方面的思想交流。孩子也許聽父母的吩咐,但是對其吩咐未必理解,僅僅是把咐反覆加以思量。爲使孩子自然地進行思考活動,像前面提到的皇后那樣,以用疑問句加以引導爲好。

這樣一來,父母的話就不是“被動”的強制,而是“自己思考、行動”的有效啓迪,可無牴觸地進入孩子的頭腦中。

告訴孩子,若要打架,先是吵架壓倒對方

人們常提到,日本人的缺點之一是“不善於辯論”。這來自日本的爲人處世法--不使相互的對峙達到極限,要留下一些曖昧的餘地。

爲養成對事物堅持理的態度,學會辯論至關重要。但是,要求思考力尚未達到辯論這一高度的孩子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於是想起可以說是“法國式孩子吵架術”的辦法。

在法國家庭,孩子開始吵架,父母便饒有興趣地出面。“孩子吵架,父母出面”,日本也是一樣。但是日本和法國的做法不一樣。日本的做法是勸解雙方使之和好。在法國,孩子相互動手打架,父母並不即勸架,而是讓雙方儘量爭吵。可以說是鼓勵“吵架”。雙方爲了不被對方駁倒,均大動腦筋而妙語連珠。看了此情景使人感到,法國人多麼崇尚“明晰”,其嚴謹的論理性和語言能力的祕密在這裏。孩子打架在所難免,以吵架的形式出現,乃是訓練思考的絕好機會。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