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 > 經典臺詞 > 韓國電影《釜山行》經典臺詞

韓國電影《釜山行》經典臺詞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是yjbys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釜山行經典臺詞,歡迎賞讀!

韓國電影《釜山行》經典臺詞

  電影《釜山行》經典臺詞一

1.“我的奶奶膝蓋也經常會疼”

2. Aloha oe Aloha oe

3.我和你們一起走 這裏纔是最可怕的

4.黑色的雲 遮住了天空

5.離別的日子來臨

7.約定 再相逢

8.互相道別後 離別

9..“允書,我們女兒的名字!知道了吧?”

10.早知道是這樣,爲什麼活的那麼辛苦。

11..“秀安,其實你沒有必要把座位讓出來”

14.開花的時節 再相逢

  電影《釜山行》經典臺詞二

1. “秀安,其實你沒有必要把座位讓出來”

2. 這種時候自己最重要,知道嗎?

3. “我的奶奶膝蓋也經常會疼”

4.不是嗎

5. 早知道是這樣,爲什麼活的那麼辛苦。——《釜山行》

6. “秀安,其實你沒有必要把座位讓出來”

7. 這種時候自己最重要,知道嗎?

8. “我的奶奶膝蓋也經常會疼”

9. 早知道是這樣,爲什麼活的那麼辛苦。——《釜山行》

10. “秀安,其實你沒有必要把座位讓出來”

11. 這種時候自己最重要,知道嗎?

12. “我的奶奶膝蓋也經常會疼”

13. 早知道是這樣,爲什麼活的那麼辛苦。——《釜山行》

14. "小朋友,你看看他,如果將來你不認真學習,就會變得和他一樣。"

15. "媽媽說,說這樣話的人都是壞人。"

16. 等你女兒再大一點

17. 應該就知道你爲什麼那麼拼命生活了

18. 做爸爸的本來就是每天被罵的得不到認可

19. 但是也都是這樣犧牲自己的生活的

  拓展閱讀——

  韓國電影狂奔,我們差了不止10部《釜山行》

幽黑的隧道里,疾馳的火車停下了。一大一小兩個身影,跌跌撞撞,漸漸模糊、遠去。

歌聲漾開

《釜山行》的爆紅讓人猝不及防。好萊塢影視媒體 SCREEN Daily 評價它:是一部媲美《雪國列車》和《殭屍世界大戰》的韓國型災難大片,娛樂性和完美性都完美地囊括其中。

溫情、善良、醜惡、人性、批判、黑色幽默……各種元素充盈其間,觀衆可以“各取所需”。電影入圍戛納展映單元,在韓國國內觀影人次突破千萬,它也成爲韓國電影史上第18部、韓國本土第14部千萬人次級別的大片。

以《生死諜變》爲轉折點,之後的《太極旗飄揚》《王的男人》《實尾島》《鳴樑海戰》等數十部精品電影,陸續開啓了韓國電影史上此前不可想象的單片千萬觀衆時代。

而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韓國人看本國電影的次數爲1億1292萬,佔票房比52%,超過了看外國電影的1億435萬人次、48%的票房佔比。這也是韓國本土電影的觀影人次連續5年超過外國電影。——而韓國人口總數才5000多萬。

不得不承認,無論從質量上還是票房上來講,韓國電影已然崛起。

但不可忽略的事實是,韓國電影的繁榮並不是一蹴而成。它也曾有過劇情單一、創新不足的過往。誰的青春不迷茫,好在人家“不斷抄襲,不斷創新”,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之後,逐漸建立起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成熟電影工業體系。

崛起的土壤

1999年,由姜帝圭執導,根據南北韓分裂爲背景,講述南北韓間諜之間較量與愛情的電影《生死諜變》上映。它的出現,讓重新引起了韓國民衆對本國電影的興趣,打破了民衆以往只看好萊塢片的習慣,開始慢慢到電影院看國產電影。

很長時間裏,韓國觀衆看待自家電影的態度,與不少國人對國產電影的不屑並無二致。拼大片、拼片酬、情節雷人、故事狗血以及市場泡沫,中國當下面臨的電影BUG,韓國一樣不落都經歷過,還是原來的味道,還是熟悉的配方。

差別就是他們揮一揮衣袖從中走了出來,而我們則身處泡沫中,還感覺自己萌萌噠。

i黑馬翻閱歷史發現,有幾個標誌性事件加速了韓國電影的崛起:1998年電影審查制轉爲分級制,1999年的光頭運動,2006年電影界大規模示威。

目前,韓國比較好的電影類型可分爲倫理片、恐怖片,犯罪片。分級制度的好處是,不同類型的電影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不僅有利於激發電影導演的創造力,而且也有利於電影市場的多元化。

在分級制度之前,所有影片都需審查,稍微有點不符合“政治正確”的作品,要麼不能上映,要麼被刪改得面目全非,自然也不會有《殺人回憶》這種因警察自身原因和大局勢關係讓兇手逍遙法外的故事出現。

光頭運動是韓國民衆爲了抗議韓國加入WTO後開放外國電影配額,而發起的示威遊行。百名韓國導演、知名導演以及影迷通過剃光頭的形式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

在極大壓力之下,韓國政府決定繼續Screen Quota政策(即電影配額制),堅持全年146天國產影片放映日,來對抗好萊塢的衝擊。接着,2006年因爲韓政將每年本土電影的放映天數削至70多天,再次引發暴動。曾在韓國引起轟動的電影《辯護人》取得了7800多萬美元全球票房,但其中全美票房不過55萬美元,其中7700萬都是本土觀衆貢獻的。這意味着,即使面對更爲豐富的好萊塢選擇,他們也是更加青睞本土電影,始終保持”風景這邊獨好”的觀影熱情。

韓國人一直奉行“身土不二”,意思是長在這塊土地上,要“以我爲本“,支持自己國家的東西。正是靠着這種近乎固執的力挺,韓國本土電影才呈現出強勢競爭。

如今,看電影已經成爲韓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觀影人羣囊括老人小孩。另外,電影票價親民,學生還有優惠價。

  崛起的內因

知乎上關於“韓國電影是如何崛起的”話題下面,答案有前文提到的“政府推動”“專項資金支持”“分級制的設立”“民衆青睞”等原因。

不過比較下,電影業發達的印度也存在審查制度,另外,很多國家也都制定了類似電影配額制的這種保護政策。政治、文化、經濟等外界的作用可以錦上添花,但如果真想要枯木逢春,還需依靠更多內在的東西。

在首爾中部,鄰近著名商業區明洞,有一條全長不到兩公里的街道,名爲忠武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這裏熙熙攘攘多年,走出了被稱爲韓國忠武路演技派“三駕馬車”的宋康昊、薛景求和崔岷植,當紅小生金秀賢、宋仲基,以及知名導演奉俊昊、樸贊鬱、姜帝圭等。

在首爾中部,鄰近著名商業區明洞,有一條全長不到兩公里的街道,名爲忠武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這裏熙熙攘攘多年,走出了被稱爲韓國忠武路演技派“三駕馬車”的宋康昊、薛景求和崔岷植,當紅小生金秀賢、宋仲基,以及知名導演奉俊昊、樸贊鬱、姜帝圭等。

同樣,這條有着韓國“好萊塢”之稱的.忠武路,還目睹了韓國電影從低迷蕭條到光鮮再現的風向轉變。

  1、取人之長,本土化改造

韓國電影發展到現在,最初也是秉承“拿來主義”,模仿好萊塢。這種方法看似捷徑,但如果做不到由表及裏的提升,不是在“抄襲”中爆發,就是在“抄襲”中滅亡。

如果你把最近幾年的韓國電影看一遍,不難發現韓國導演們並不只是單純的模仿,他們會在吸收外來大片優勢上,進行本土化改造,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講自己的故事,瞭解觀衆的心理創造共鳴。

像犯罪片《新世界》,吸收了美國的英雄和香港的黑幫大佬,卻打破了警察“三觀要正”的規矩,將主流所謂的正派進行了“去英雄化”處理。《釜山行》雖比不上《行屍走肉》《生化危機》等影片,但從喪屍的形象、動作設計到劇情設計都有出色表現。堪稱韓國版的《諜影重重》,情節並不新鮮,攝影、剪輯水準並不輸好萊塢大片。

韓國電影人還會盡可能地將心思放在故事的巧妙構思上,“不走尋常路”,比如《狼少年》和《奇怪的她》故事既新鮮有趣,又十分“接地氣”。

無論是在類型雜糅,還是劇情創新上,韓國電影早已跳脫蹩腳的模仿,逐漸駕輕就熟,有些地方甚至勝過好萊塢。

  2、對創作的敬畏:要有專業之才

韓國導演的履歷發現,他們要麼出自頂尖電影院校,要麼存在師徒幫帶關係。反觀國內,作家、歌手直接跨界做導演的例子屢見不鮮。在韓國如果想要半路出家當導演,卻非易事,大部分人都要從給大導演做助理、在片場打雜開始。

例如,愛情片《建築學概論》導演李容周畢業於建築學專業,在接連兩次報考電影學院落敗後,進到了《殺人回憶》導演奉俊昊的劇組裏學習了兩年,纔開始拍片。《隱祕而偉大》的導演張喆洙大學學的是美術設計,2002年日本留學時,看到金基德的《漂流浴室》,便回國做了他的助理導演,八年之後,張喆洙才執導自己的處女座《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

“實踐”是韓國專業院校培養學生的祕訣。拿中央大學尖端影像大學院舉例,其要求學生在就讀期間必須拍攝4部短片,且要至少滿足以下的一個條件纔可畢業:至少有一部要入圍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或在釜山、東京、上海等同級別電影節上獲獎,或能夠拍攝一部進入院線放映的長片,

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AFA)是韓國“電影軍校”,走出了衆多知名導演,樸贊鬱、金泰均在這裏任專職教授,該學校要求學生在第一年必須拍攝兩部短片,此外,期末還要完成1個長片劇本。優秀學生會被推薦到電影公司參與更大的商業製作。

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運,有人哪怕幹了10年副導演,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個拍片的機會。大部分新人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都是從小成本開始的,優質電影呈現出這樣的趨勢:製作費用控制得當,注重敘事而非視覺效果,強調適合角色的實力演員而不是明星,能引起觀衆共鳴。

韓國電影界追求“一劇之本”,即韓國導演要親自操刀劇本,所以從文字到影像化的過程中,銜接很少出現斷裂感。

近乎苛刻的條件,使得導演從始至終保持着對藝術的高度追求,好的作品對他們來說不只是榮譽,還是能繼續拍第二部、第三部的前提。因爲一旦拍砸了,就很難再找到投資人,一部作品往往會磨上幾年。

  3、成熟工業體系的特徵:藝術與商業並行發展

藝術與商業並行,應該是韓國電影最爲人稱道的地方了。

此種表現,歸根結底是因其電影產業在不斷成熟與完善,導演對藝術追求及商業運作同等重視,做到了藝術水平與商業價值的平衡。

在韓國商業類型片背後,你會看到對人性的考量,對社會涼薄的諷刺。不會因爲電影體系的工業化,而丟掉對獨立電影的追求。反觀我們的作品,商業片贏了票房輸了口碑,又或只重藝術不看商業,叫好不叫座。

回到《殺人回憶》上來,其拍攝手法採用了平實、冷峻的視角,展現1980年代的社會背景,作品厚重感又絲毫不差。換句話說,影片既有商業片的架構,又有深刻反思。

電影裏商業與藝術的融合,部分功勞還要歸結於韓國擁有一大批諸如宋康昊、劉亞仁這樣的職業演員。他們的片酬佔比不到總製作費的四分之一,中國恰恰相反,顧此失彼,絕大數資金花在明星身上,更重要的美術、特效等後期製作當然不盡人意。

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並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韓國導演金基德認爲,電影本身應該包括不同種類,娛樂電影、歷史電影等。“電影最重要的是講人性的故事。”

這也是韓國導演一直堅持不變的準則,在講合格故事的基礎上,再追求特效,最後還不忘擲給社會一記重拳。

而我們缺乏的,恰是如此。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1.閃電俠經典臺詞

2.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經典臺詞

3.大話西遊3經典臺詞

4.《想你》經典臺詞

5.是!尚先生經典臺詞

6.解密經典臺詞

7.暮光之城4破曉經典臺詞

8.敗犬女王經典臺詞賞析

9.霸王別姬經典臺詞集錦

10.餘罪經典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