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世間印象 >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國古代,不僅僅有着許多像竇娥一樣蒙冤而死的人們,還有着很多的被酷刑折磨致死的苦命的人們。下面小編要說的這種酷刑就是車裂之刑,很多人知道什麼是車裂之刑,簡單的來說就是把人給五馬分屍了,場面非常殘忍不忍直視,據說商鞅就是車裂而死的,那麼商鞅爲什麼被車裂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一、什麼是車裂之刑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什麼是車裂之刑呢?車裂簡單來說的話就是五馬分屍,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着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車裂作爲滿清十大酷刑之一,可以說是非常殘忍的了,比起蒸刑還要更加殘忍。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第2張

有時,執行這種刑罰時不用車,而直接用五頭牛或五匹馬來拉,所以車裂俗稱五牛分屍或五馬分屍。一提及車裂之刑,令人談虎色變,足見這是古代的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還被列入了滿清十大酷刑之一,一般情況下,它專用於謀反、篡逆等大逆不道的人。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第3張

其實可以試想一下,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車裂之刑的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讓人生不如死,中國古代刑罰遠比你想象的還要殘忍得多。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第4張

並且在我國曆史上有着許多的著名人物都是遭受車裂之刑而死的,就像歷史上戰國時期的商鞅。他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貢獻,是在秦國實行變法,歷史上稱之爲“商鞅變法”,不過可笑的是,商鞅在制定了那麼多的刑法之後,最終卻死於自己的制定的車裂之刑上,商鞅爲什麼被車裂呢?↓↓↓

二、商鞅爲什麼被車裂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第5張

商鞅在秦國做了十年的宰相,宗親皇室貴族們對他多有怨恨,因爲他制定的新等級制度讓他們的地位岌岌可危。有人因此勸告他,希望他爲自己尋找退路。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第6張

這時,有個叫趙良的名士見到商鞅,作了長篇的勸說,希望他不要貪污慕名,應急流勇退,方可稍得安全,趙良還特別指出商鞅所面臨的危急局面,不僅來自皇親國戚們的怨恨,而且也來自己功高震主所造成的臣君難容的危難性。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第7張

但商鞅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覺得自己制定的法令嚴明如山,諒那些貴族也做不了什麼。可是他就是因爲這種致命的自負,繼續對貴族和保守派推行高壓政策,讓他們團結在一起,等待時機報復商鞅。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第8張

終於,在秦孝公去世後,太子即位,是爲秦惠王。保守派和大貴族們趁機以謀反的罪名狀告商鞅。商鞅無路可逃,最終被擒,身受車裂之刑,他的家人也被殺掉。他死之後,因爲他的法令確實對秦國的強盛有巨大的用處,所以,得以保留下來,被歷代秦國帝王所沿用。其實除了商鞅,歷史上還存在着很多的其他的著名人物也遭受車裂之刑致死。

三、戰國時蘇秦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第9張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爲客卿,齊國衆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未死。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第10張

齊王派人捉拿兇手,沒抓到。蘇秦將死時,要求齊王以"幫助燕國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爲名,將他車裂於市,並懸賞行刺之人以使賊人出現。齊王照計行事,誅殺了兇手。

四、戰國末期秦國的嫪毐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第11張

嫪毐,戰國末期秦國人。他受相邦呂不韋之託爲僞宦官入宮,與秦始皇之母太后趙姬私通,因而倍受寵信,被封爲長信侯,並自稱是秦王的"繼父"。後來因事情敗露,發動叛亂失敗而被秦始皇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五、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組織者之一馬元義

什麼是車裂之刑?商鞅爲什麼被車裂(五馬分屍) 第12張

馬元義,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組織者之一,是黃巾大方首領。光和六年(183年),馬元義奉黃巾軍首領張角之命,籌劃起事的準備工作。馬元義聚集荊州、揚州信徒數萬人於鄴城,並收買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爲內應,準備於次年(甲子年)三月初五(甲子日)內外同時起事。由於張角弟子濟南人唐周的告密,馬元義于于中平元年(184年)正月被捕,車裂於洛陽,同時被殺的還有教衆近千人。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