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婦科 > 宮頸納氏囊腫怎樣治療好

宮頸納氏囊腫怎樣治療好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性的身體構造是非常複雜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女性朋友總是被婦科疾病所困擾着,婦科疾病雖然不是比較嚴重的疾病,但是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會給我們帶來很嚴重的後果,其中宮頸納氏囊腫就是比較常見的疾病,有時候會導致我們出現月經不調或者肚子疼,它的治療也是比較重要的,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下宮頸納氏囊腫的治療的方法。

宮頸納氏囊腫怎樣治療好

宮頸納氏囊腫的治療的方法:

一般治療

納氏囊腫患者無臨牀症狀,在查體時偶然發現,不需特殊治療。如果腺體囊腫較大,有白帶增多等不適需及時治療。囊腫小且無任何症狀可以先做觀察,定期到醫院複查。平時注意外陰清潔,一旦發現囊腫感染、迅速增大或有不適症狀要及時來醫院進行治療。

正常情況下宮頸表面生長着鱗狀上皮,當宮頸糜爛時,在糜爛面癒合過程中,這種新生的鱗狀上皮就覆蓋在糜爛面上。囊腫小者如小米粒,大者可以長到似蠶豆大小,突出於宮頸表面。很多有害細菌侵入陰道先在陰道側壁的粘膜、皺褶處,這是輕微感染,一般用女性護理液清洗外陰保持陰道自潔功能便可解決,但有害細菌繼續進入陰道穹窿和宮頸處就會引起陰道炎。這時靠陰道自潔功能不能解決問題,要用洗液,最好能深入到陰道穹窿和宮頸處,導管長度是根據女性生理特徵而定,這才能對穹窿部位的炎症有明顯改善。如嬌妍潔陰洗液用的專利八孔噴嘴可以做到深入到陰道穹窿和宮頸處。而一般產品很難到達這個部位,所以容易造成婦科炎症復發。透明的囊腫摸到時張力較大、較硬,刺破後有粘液流出。這種腺囊腫也展慢性宮頸炎症,不是惡性腫瘤。但它可合併宮頸肥大、宮頸糜爛或宮頸息肉等,因此應當進行治療。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治療的重點應該是治療慢性宮頸炎

中藥治療

內服煎劑:

金銀紫丹蔘、敗醬草、蒲公英、續斷、桑寄生、當歸赤芍、川楝子、厚朴、枳殼、元胡、香附;腎陰虧加熟地、女貞子;黃體水平低加龜板、肉蓯蓉。氣虛加黨蔘、黃芪、白朮;腰骶痛加川斷、杜仲;心煩易怒加青皮、川楝子;熱重便幹附子減半量,選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蓮、紅藤、白花蛇舌草;發熱加柴胡、夏枯草、黃芩;溼重加澤蘭、澤瀉、蒼朮、虎杖;血瘀加蒲黃、五靈脂、莪術、三棱;有痰加南星、海藻、昆布、牡蠣、荔枝核。以上方劑每日1劑水煎服,30劑爲一療程。

內服散劑:

西洋參花、鹿茸片、夏天無、孩兒茶、紫河車等傳統中藥炮製後研細末,每日服3次,每次1~2克。如吞服粉劑有困難者,可將藥粉裝入膠囊,每膠囊裝0.5克,每次服2~4粒。中藥灌腸煎劑:紅藤、丹蔘、赤芍、三棱、莪術、黃柏、敗醬草、馬鞭草、皁角刺、土茯苓。水煎濃縮至100~150ml,藥液溫度38~39℃左右,每日晚上大便排空後保留灌腸,10~15次爲一療程,可連用2~3個療程,經期停用。

中藥外敷煎劑:

獨活、羌活、三棱、莪術、防風、乾漆、乳香、血竭、沒藥、川牛膝土元、當歸尾、艾葉千年健。水煎蘸溼紗布溫熱敷小腹,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鐘。皮膚過敏者忌用。

西醫治療

納氏囊腫的處理

1、對於散在的比較小的納氏囊腫,首選確定是否有陰道炎、宮頸炎,積極治療原發病,可以使囊腫好轉甚至消失。這是對於宮頸瀦留囊腫的解決辦法之一。

2、對於密集的或比較大的納氏囊腫,可考慮光療、激光、微波、等物理治療方法,經臨牀治療病歷定期回訪,療效確切,這也是宮頸瀦留囊腫的處理辦法之一。

3、對於宮頸瀦留囊腫,較大的突出於宮頸表面的,可考慮電刀切除或者自凝刀摘除。

4、殺菌療法:用凝膠消毒劑置入陰道後穹窿,隔天1次,6次爲一療程,總有率效達到96.2%。

在女孩成爲女人那天起就特別容易出現一些婦科疾病,通過對宮頸納氏囊腫的治療的方法的瞭解,我們在選擇治療方式的時候也不要太盲目,要結合自己的病因和身體情況進行治療,平時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有效的避免很多疾病的發生,平時一定要注意個人生理衛生。

宮頸納氏囊腫是什麼病

宮頸納氏囊腫是宮頸糜爛癒合過程中,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宮頸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內,將腺管阻塞,使腺體內分泌物不能外流而瀦留其中,導致腺腔擴張,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形腫物,故也稱爲子宮頸腺瀦留囊腫。

由於宮頸納氏囊腫屬於慢性炎症病變,因此如果治療拖後時間過長,慢性炎症可能會進一步進展或者擴散,產生另外一些併發症,加重治療的負擔,所以建議儘早進行治療。

由於囊腫的外面有包膜,因此單純的應用藥物治療效果較差,時間也較長,遠不如物理治療。對於密集的較小的納氏囊腫或比較大的囊腫,可考慮光療,激光,微波,自凝刀等物理治療。對於較大的突出於宮頸表面的,可考慮電刀切除治療。上述治療方法均無太大痛苦,也基本不會影響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建議你到正規醫院的婦產科門診,在醫師的指導下對症治療。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