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不能說的祕密 懷孕前3個月真的不能說嗎

不能說的祕密 懷孕前3個月真的不能說嗎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浪娛樂訊 北京時間5月9日消息,據香港媒體報導,鍾嘉欣(Linda)去年突然下嫁脊醫Jeremy時一直盛傳奉子成婚,她於今年二月在加拿大補擺喜酒已“孕味濃”,之後留在加國養胎,直至昨天(5月8日)母親節,她終於在微博承認懷孕,並坦言已進入人生另一階段:“兩個心連成一個,感覺很奇妙!”而據知鍾嘉欣已懷孕超過五個月。

不能說的祕密 懷孕前3個月真的不能說嗎

無線花旦鍾嘉欣去年底下嫁前無線主席樑乃鵬的姪子兼脊醫Jeremy,今年二月在溫哥華補擺喜酒,當時的鍾嘉欣孕味十分濃,不過她就以“中國傳統”爲由,拒迴應懷孕傳聞。雖然沒有正面迴應,她透露老公想她生四個小朋友,據知那時她懷孕還不夠三個月,所以對懷孕一事保密。

懷孕三個月真是“不能說的祕密”嗎?

爲什麼懷孕三個月不能告訴別人?要知道懷孕是一件喜事呢。讓我們來看看這有何依據。雖然老人們口中的“孩子不高興會走掉”的說法實在有點滑稽,但是其也說出了懷孕三個月容易流產的道理。因爲懷孕三個月屬於不穩定期,在這個期間,孕媽媽的生理和心理都發生很大的變化,若身體和心理不能做好相應的協調則容易發生流產。所以有很多人在前三個月都不願意告訴別人,等穩定了在告訴大家,免得大家一場歡喜一場空。

爲什麼懷孕三個月容易流產?

1、遺傳因素,由於染色體的數目或結構異常所致的胚胎髮育不良,是流產最常見的原因。而且,遺傳因素是懷孕12周內自然流產的最主要的元兇。

2、胚胎髮育不全:孕卵異常是早期流產的主要原因,在妊娠頭兩個月的流產中,約有80%是由於精子和卵子有某種缺陷,以致使胚胎髮育到一定程度而終止,因此,這種流產的排出物中,見不到原始的胚胎組織。

3、內分泌功能失調:受精卵在孕激素作用下,才能在子宮壁上着牀,生長髮育成胎兒。當體內孕激素分泌不足時,使子宮蛻膜發育不良,從而影響受精卵的發育,容易引起流產。如果前列腺素增多,會引起子宮肌肉的頻繁收縮,也會導致流產。甲狀腺功能降低,可使細胞氧化能力障礙,進而影響胚胎的生長髮育而流產。

4、子宮變形:正常子宮是由肌肉構成的中空的袋子,形狀象一個倒放着的梨子,可能有些生理不正常的子宮,會有不正常形狀。變形不太甚者,還可能依正常情形生產,但往往會造成流產。

5、外傷:孕婦的腹部受到外力的撞擊、擠壓,以及孕婦跌倒或參加重體力勞動、劇烈體育運動;腹部手術如闌尾炎,或卵巢囊腫手術均可引起子宮收縮而發生流產。

6、情緒:懷孕不僅使孕媽媽增加了許多生理負擔,而且由於身體的變化和人生責任的增加也給孕媽媽心理帶來壓力。特別表現在情緒方面,很多懷孕媽媽經常情緒大起大落。據統計,懷孕初期情緒最不穩定。因爲這一時期,不論是心理和生理的變化,還是生活習慣的調整等各種變化,孕媽媽的變換最大。這一時期的早孕反應常常令身體不適,孕媽媽的情緒在幾秒中之內,從極度興奮跌落到異常沮喪,並不令人意外。不穩定的情緒可引起大腦皮層與皮下中樞調節失調;同時,植物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對孕婦有促進子宮收縮作用,在某些情緒刺激下能引起子宮收縮而導致流產。

別迷信 懷孕了就要告訴別人

懷孕三個月容易流產是由於生理及心理的綜合因素,與是否把懷孕消息告訴別人毫無關係。孕媽媽們應該破除迷信,若懷孕了就要儘早向別人宣佈自己懷孕的消息。儘早宣佈懷孕消息,可以讓自己在懷孕初期就能得到很多支持,比如上班時領導及同事會給予你特別的關懷,適當減少你的工作量,併爲你營造良好的環境。此外,當你和大家分享這個好消息帶來的喜悅後,你也會從身邊朋友同事那裏獲得更多有關備孕懷孕的建議。但如果懷孕了也守口如瓶,身心就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甚至由於缺乏經驗容易導致流產。

如何把懷孕喜訊告訴周圍的人?

1.電話報喜

很多女人願意做的是,當一旦得知自己懷孕的消息時,可能會很心潮澎湃地想把這個消息和周圍的人分享。發現自己懷孕的第一天,肯定驚喜交加,趕緊打電話給老公、媽媽還有身邊的閨蜜,分享自己的喜悅。

2.網絡傳播

得知自己懷孕實在難掩內心的喜悅,恨不得收到全世界的祝福。立刻改qq簽名、發微博、寫日誌,通過網絡的傳播,足不出戶,不出五分鐘,就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祝福了。

3.穿孕婦裝表明懷孕身份

隨着小腹日益凸起,孕媽媽就開始穿孕婦裝了。當朋友或同事見到你經常穿孕婦裝的時候就會猜測到你已經懷孕了。如果他們問到你是不是懷孕了,那麼你就可以直接地告訴他們了,這時好消息很快就傳千里了。

4.藉助保胎條

一些特別小心的孕媽媽出於安全保胎考慮或者曾經流產過的媽媽再次懷孕就顯得格外小心,當發現懷孕後的第一反應就是“請假”。當向單位遞交保胎請假條時,自然而然別人就知道你的好孕來臨了。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