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人際心理 > 潔癖是怎麼回事?

潔癖是怎麼回事?

來源:歐巴風    閱讀: 7.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潔癖:想活在無菌的瓶子裏

潔癖是怎麼回事?

案例:羅先生幼年時患過甲肝,當時母親說,這是因爲不講衛生引起的。於是羅先生銘記在心,特別注意衛生。漸漸地,母親發現他每天要洗幾十次手,每摸一件東西,他就趕緊洗手,而且打三遍肥皂。非但如此,羅先生還特別不願接待客人,當客人前腳出門,他後腳就把客人坐過的沙發墊拿去洗,他跟母親說,這上面不定有多少細菌呢。

南京腦科醫院二病區主任謝世平:羅先生患有潔癖。潔癖屬於強迫性神經官能症,是一種很頑固的心理疾病。從古到今,有潔癖者不少。我國元代著名山水畫家倪雲林、唐代大詩人王維都以潔癖聞名。這類人時常感到有種不可抗拒的、強迫的觀念促使他們從內心產生強烈的焦慮和恐懼,從而非要採取某種行爲才能安慰自己。就像羅先生一樣,每次接觸了一樣東西,就覺得沾了很多細菌,就要儘快把細菌洗掉,而且非要洗夠一定的次數才覺得心安,這種行爲不斷重複,就成了強迫症。從這個意義上說,潔癖屬於強迫症的一種表現。

說到引發潔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自遺傳。研究表明,潔癖者中有七成人有強迫型人格,因此具有強迫型人格的人容易有潔癖。此外,外在的社會因素和家庭環境也可能導致潔癖,如近親死亡、身邊的人或自己曾患傳染病、父母離異、嚴重驚嚇等。

有潔癖的人一般都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徵,青少年患者大多愛整潔、順從、認真;成年患者時間觀念較強,生活刻板,優柔寡斷。即便這類人有值得稱道的好性格,但總的說來,有潔癖的人還是神經症的易感人羣,需要心理諮詢和治療。

對潔癖的治療,通常有幾種方法。一是認知療法,向有潔癖者擺事實,如農村孩子玩着土長大,身體卻很棒;身體裏有很多有益的細菌,如果將他們都消滅了,就會生病等,用事實逐漸改變他們的認知。二是厭惡療法,讓患者在手腕上戴一橡皮圈,一旦他即將出現強迫行爲時,便讓他用橡皮圈彈自己的手腕數十乃至數百下,一直彈到強迫觀念消失,有疼痛感爲止。還有一種脫敏療法,需專業人士把關。這些療法一般持續幾個月,患者纔會緩解。

購物狂:九成是女人

香港電影《購物狂》中,張柏芝扮演了一名國際學校的老師,她帶學生到商場進行活動教學,一看到商品,她的購物慾頓時失控,丟下學生便開始忘我購物。因爲失職,她被學校告上法庭,即便官司纏身,她還照常瘋狂購物。最終,法官推薦她去看精神科醫生。

電影人物勢必會有誇張之處,但現實生活中的購物狂並不少見。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病房主任郭蓄芳接受《生命時報》採訪時稱,購物狂是衝動控制障礙的一種類型。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多,從生物學角度看,遺傳因素可能會導致購物成癮。而從心理學研究看,造成購物狂的因素則是心靈空虛、內心孤獨或是身心受損。而這些人也分爲兩類,一類人“症狀”不太嚴重,他們通過大量購物來填補內心空洞,但該行爲通常是偶發的,即心理出現問題時纔會用購物來宣泄。另一類人的“病情”則較嚴重,其購物行爲緣自一種病態的佔有慾,即非得通過物質上的滿足來填補受損的精神世界,並對瘋狂購物存在心理依賴。

郭蓄芳進一步指出,美國斯坦福大學一項研究發現,10個購物狂中9個是女人。尤其在信用卡問世以後,刷卡既不用掏錢,又可透支,更是助長了購物狂的採購慾望。女性購物狂之所以多於男性,是因爲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女性觀念中,評價對方是否對自己好的首要準則就是“舍不捨得爲自己花錢”。因此,一遇到問題,女性更易拿錢“出氣”。

郭蓄芳指出,親朋好友要幫助購物狂走出怪圈。“購物狂多是心理空虛而又缺乏健康的排解方式,所以最好的療法就是增加他們排解的渠道。”郭蓄芳說,運動和美容都是不錯的選擇,到戶外、健身房出身汗,或去做美容,新鮮的狀態能讓人心情變好。“適當進行一些娛樂活動也可以,但是最好別用電視打發無聊的時間,這會讓你越看越空虛。”郭蓄芳提醒道,家人最好不要讓他們用信用卡;或讓他們用儲蓄卡,每個月只給卡里打很少的錢,這也會讓其剋制慾望。

囤積癖:扔東西很難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不管有用沒用,總樂意把一大堆東西搬回家,直到把房子塞得滿滿當當。美國某媒體曾報道,一位名爲洛蘭·布倫南的女子就深受其害。她囤東西的習慣已有20年之久,在她那所位於馬薩諸塞州兩層小樓裏,大多數房間都非常混亂,有些甚至無法住人。看看她和未婚夫的臥室吧,由於還兼具辦公室的作用,因此各種物品氾濫成災。“我們已經嘗試丟掉一些東西了,可看着哪樣都不捨得扔,於是新東西不斷添置,舊物也繼續保存。”洛蘭說,她爲此樂此不疲,但又深受其擾,實在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對此,美國心理學家稱,洛蘭是典型的囤積狂,這是一種心理問題。這類人慣於儲藏無用的東西,而且還在不斷地增添東西,從而容易讓生活陷入混亂之中。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生命學會焦慮症中心主任戴維·託林說,研究發現,美國強迫性囤積症患者人數衆多,“大約有1500萬人,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5%”。

在各個人羣中,年輕的囤積狂一般比較少,40歲以上的人是主體。這與中年人的喪失感不無關係。在人一生的發展階段,年輕時更多地體會到的是擁有感,如擁有使不完的勁、用不完的機會,讓人更願意爭取某些東西,併爲了未來而奮鬥。而進入中年,人們就意識到自己離死亡越來越近,於是價值感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喪失感和佔有感的加劇。於是,有些人會採取大量佔有物品的方式彌補喪失感,囤積狂就出現了。

想讓囤積狂扔東西可不容易,它需要系統的心理治療,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和幾個小伎倆就能緩解的。美國心理學家們認爲,認知行爲療法可能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美國哈特福德市一個混亂工廠內有一家幫助強迫性囤積症健康患者重建正常生活的機構,“囤積狂”在這裏練習將依依不捨的東西“狠心地”扔出去。但是,機構創辦者貝絲·約翰遜稱,這實在是很難,看來囤積狂治療之路還很漫長。

至善狂:覺得自己啥都行

醫生同志:

請您幫幫我吧!我是一家國企設計部主管。最近,我聽到徒弟背地裏說我太苛刻,把他逼得喘不過來氣。我讓他做得盡善盡美是爲他好啊!妻子也總說我太不寬容,對自己“狠”,對別人也同樣。我到底怎麼了?

苦惱的黃先生

“他的問題在於自己本身是個至善狂,給周圍人造成了太大的壓力。”郭蓄芳指出,至善狂就是凡事過度追求完美的人,他們不僅對自己苛刻,對他人也近乎嚴苛。“這類人表現出來的更多是一種個性化的問題。”郭蓄芳說道,他們頭腦中的絕對化思維在起作用,讓他們追求極致。

這和從小的家庭教養方式有關。他們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往往較高,因此會嚴格管教孩子,甚至有些苛責。父母給孩子灌輸“你樣樣都得行”的觀念,並讓他們做到最好。成人後,該教養方式就會給他們帶來追求原始的無所不能感,不做到完美不罷休。另外,還有些人是在青春期時,未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導致了成人後不能坦然接納自我不足。

郭蓄芳指出,至善狂用絕對化的思維思考問題,會讓周圍人無法忍受,而他們自己卻渾然不知。這樣下去,不僅影響人際交流,而且還會遭到排斥。另外,至善狂對自身也沒好處。“人都有力所不及的地方,一旦無法實現完美,就等於理想和現實撞了車,會讓他們產生幻滅感。”郭蓄芳說,這就極易讓至善狂懷疑自己或所作工作沒有任何價值,徒增煩惱。

“至善狂的形成原因複雜,治療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郭蓄芳說,這類人應及時尋求心理諮詢。不過,至善狂既然跟家庭教養方式有關,家長們就要注意不要過分要求孩子,要讓他們經歷一些挫折教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有優點也有不足,從而學會“悅納自己”。另外,家長要鼓勵孩子敢於“反抗”別人過分高的要求,並說出自己的想法。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