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藥品 > 荊芥

荊芥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荊芥

別名:香荊薺、線薺、四棱杆蒿、假蘇。

荊芥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溫。

歸經:入肺、肝經。

入藥部位:本品爲脣形科植物荊芥的乾燥地上部分。

形態特徵:本品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0.7cm。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荊芥用法用量

用法:4.5~9g。

炮製:荊芥: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洗淨,潤透,切段,曬乾。

荊芥穗:摘取花穗。

荊芥炭:取荊芥段,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取淨荊芥穗,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

荊芥功效作用

功效:解表散風,透疹。

主治: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產後血暈。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後血暈。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用於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

藥理作用:用人工發熱的家兔,口服荊芥煎劑與浸劑2克(生藥)/公斤,無甚解熱作用。在體外,高濃度(1:100)有抗結核桿菌之作用。

荊芥配伍

①治風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爲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永類鈐方》)

②治頭目諸疾,血勞,風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爲末。每酒服三錢。(《眼科龍木論》)

③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上爲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後溫服。(《局方》荊芥湯)

④治一切風,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內研,生絹絞汁於磁器內,煎成膏;餘滓三分,去一分,將二分滓日干爲末,以膏和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動風物。(《經驗後方》)

⑤治大便下血:㈠荊芥,炒,爲末。每米飲服二錢,婦人用酒下。亦可拌麪作餛飩食之。(《經驗方》)

㈡荊芥二兩,槐花一兩。炒紫爲末。每服三錢,清茶送下。(《簡便單方》)

⑥治產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幹荊芥穗,搗篩。每用末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調熱服,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本草圖經》)

⑦治小便尿血:荊芥、縮砂,等分。爲末。糯米飲下三錢日三服。(《瀕湖集簡方》)

⑧治痔漏腫痛:荊芥煮湯,日日洗之。(《簡便單方》)

⑨治癃閉不通,小腹急痛,肛門腫疼,無問新久: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等分。各別爲末。每服一、二錢,溫水調下,臨時加減服。(《宜明論方》倒換散)

⑩治一切瘡疥:荊芥、金銀花、土茯苓,等分。爲末,熟地黃熬膏爲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匯言》)

⑾治風毒寡癧、赤腫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荊芥穗四兩。搗粗羅爲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攪勻服之,日三服。(《聖惠方》)

⑿治腳椏溼爛:荊芥葉搗敷之。(《簡便單方》)

荊芥各家論述

①《綱目》:“荊芥,入足厥陰經氣分,其功長於祛風邪,散瘀血,破結氣,消瘡毒。蓋厥陰乃風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風病、血病、瘡病爲要藥。”

②《本草經疏》:“假蘇,入血分之風藥也,故能發汗;其主寒熱者,寒熱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則寒熱自愈。鼠瘻由熱結於足少陽、陽明二經火熱鬱結而成,瘰癧爲病亦屬二經故也。生瘡者,血熱有溼也,涼血燥溼,瘡自脫矣。破結聚氣者,辛溫解散之力也。下瘀血入血分,辛以散之,溫以行之之功用也。痹者,風寒溼三邪之所致也,祛風爆溼散寒,則溼痹除矣。”“荊芥,風藥之辛溫者也,主升主散,不能降亦不能收。”

③《本草匯言》:“荊芥,輕揚之劑,散風清血之藥也。…凡一切風毒之證,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際,以荊芥之生用,可以清之。…凡一切失血之證,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勢,以荊芥之炒黑,可以止之。大抵辛香可以散風,苦溫可以清血,爲血中風藥也。”

④《本草備要》:“荊芥,功本治風,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風木之髒,即是藏血之地也。李士材曰,風在皮裏膜外,荊芥主之,非若防風能入骨肉也。”

⑤張壽頤:“荊芥,治風熱在表在上諸症,能泄肺熱而達皮毛,風熱咳嗽宜之,風熱外感頭痛寒熱,亦是主藥。又入血分,清血熱,能治咽、喉、口、舌、發頤、大頭諸症,亦治瘡瘍、風疥、瘰癧,吐衄,下血,崩漏,能澈上澈下,散結導瘀,厥功甚多,而亦甚捷,誠風熱血熱之一大法王,不可以其微賤易得而忽視之。然古法每謂產後中風,口噤發痙,角弓反張,血暈不醒,有豆淋酒法,以防風、羌活、荊芥等藥,炒研爲末,另以黑大豆妙熱,酒淋乘熱調藥沖服。意謂此是產後猝受外風,故宜風藥酒服,溫升疏散之法,無論何書,往往稱爲大效,甚且託名於華元化,稱之爲華陀愈風散。不知產後噤厥,角弓反張,純是陰脫於下,陽浮於上,雖曰中風,明是內動之風,上升衝腦,以致知覺運動頓失其常,鎮而降之,猶恐不濟,妄投風藥,加以熱酒,是爲教猱升木,火上添油,殺之尤逮,安得有效之理,此皆古人誤認內風作外風之治法。…惟荊芥炒黑,則輕揚疏散之性已失,而黑能入血,可以止血之妄行,若產後去血過多,陰不涵陽,暈厥昏瞶者,用童便調灌,則又能立定其氣血衝腦之變,是爲一舉兩得,卻是佳方,此不可與豆淋酒之法作一例觀也。”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