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想補補身體應少用黃芪

想補補身體應少用黃芪

來源:歐巴風    閱讀: 6.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藥黃芪又名北芪,可生用或蜜制用。其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現代中藥學認爲它具有補氣昇陽、益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退腫的作用。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認爲“耆,長也。黃耆色黃,爲補藥之長,故名。今通作黃芪……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

想補補身體應少用黃芪

黃芪在民間有較高知名度,常有人用它來煲湯進補,從中醫臨牀看,黃芪是一味好藥,作用強大且獨特,一般臨牀使用數十克後患者的脈象馬上就會有反應,精神和體力會有改善,正確合理地使用則收效明顯。但必須注意的是,它的副作用同樣強大。

黃芪性溫而藥力向上升(補氣昇陽),相同劑量時補氣的力量又比黨蔘大,臨牀上藥力和藥勢不易監控,配伍上難以充分協調,使得它在內科使用上有較大的侷限性;而春季氣候溫暖,溼熱之氣盛,使用黃芪容易導致以熱助熱,尤其不利於黃芪藥力的充分展開;更重要的是,使用黃芪在中醫臨牀上容易補火(性溫補氣)助邪(疾病或一些致病因素),一旦缺乏準確全面的辨證水平和控制其副作用的技術,那補藥入口就可能會變成毒藥,危害很大。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現“上火”症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正因爲黃芪有上述缺點,所以,被尊爲中醫醫聖的張仲景在其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中,非常廣泛地使用人蔘(主要指黨蔘)進行補氣,而使用黃芪則只有數條,可見醫聖深刻體會到黃芪藥好難用,不宜濫用。

臨牀上,一般人經常單獨使用黃芪進補或一次性大量進補,那是沒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險行爲。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邊觀察有無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悶、痛的感覺,一旦有則應停用或配藥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症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更安全的方法則是先用黨蔘,有效而無副作用後再加用或改用黃芪,使用黃芪時採用逐步加量的方法,以身體能耐受而無副作用爲度。最安全的方法是配方使用。

綜上所述,用黃芪煲湯進補必須謹慎,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要這樣做。應謹慎使用藥力強大的藥物(包括植物和動物)經常性進補,尤其是病人,否則,可能導致養生變傷身。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