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理 > 減肥 > 肥胖會傳染 近胖者胖?

肥胖會傳染 近胖者胖?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肥胖人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擴大。通過分析1997-2009年“中國居民健康與營養調查”,有研究顯示,中國9個省區、各年齡段的城市、城鎮和鄉村人口的體重均有所增加,超重和肥胖率從25.1%上升到39.6%。肥胖究竟是一種現代文明和自動化所帶來的不可避免“併發症”,還是一種在人與人之間迅速傳播的“形體流感”?

肥胖會傳染 近胖者胖?

天哪!朋友讓我變胖?

在200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一項爲期32年的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在生物學或是行爲學方面,肥胖都在社交圈中表現出相互傳染的特性。研究者在1971-2003年間,對多達12067名參與者進行了隨訪。每隔2-4年,研究者會記錄一次參與者的體重,並計算BMI指數(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當BMI指數超過30就會被認爲肥胖。研究同時對參與者的社交網絡進行了確認,記錄參與者的詳細住址,要求提供全部一級親屬(包括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和子女)和至少一個好友的信息。

在對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如性別、隨年齡增加體重的正常增長、以及經濟水平的影響進行了排除後,研究得到了驚人的結果:當兄弟姐妹中的一個人變得肥胖時,其他人發生肥胖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40%,而配偶之間的影響則是增加37%。

但真正對體重造成最大影響的,則是朋友的體重。當朋友變得肥胖時,一個人發生肥胖的風險會增加57%!在研究中,如果兩個人相互將對方列入了自己的朋友名單中,那麼他們的相互影響風險會升高3倍之多。

有趣的是,體重相互影響,或是說傳染的特質似乎不會隨地理的分隔而消失。即使兩個朋友的居住地點相隔很遠,他們對相互體重的影響也仍然存在。研究者解釋說,這一現象可能說明,肥胖的傳染是通過改變一個人對可接受體重或體型的認知而發生的,而不僅僅因爲行爲或生活方式受到了相互的影響。例如,當一個人在節日聚會見到了自己很久不見的好友,注意到好友有些“發福”,他可能會因此認爲稍微胖些也沒什麼大不了;或是由於朋友食量驚人,於是他不自覺也跟着吃得更多。之後,這個人回到家,即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再見到這位朋友,卻依然會開始變胖。但這種影響在鄰居間卻並不存在。即使住得很近的鄰居也不會對相互的體重產生影響。

不過,從好的方面來看,儘管在試驗中體重增加的人數遠多於體重減輕的人數,但體重減輕也顯示出了相似的“傳染”特性。

近朱者赤,或人以羣分?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後,爭議和置疑的聲音似乎從沒有停止過。爭論的核心內容正是社會科學研究一直面臨的難題:通過觀察人們的行爲所獲得的結論究竟能有多確切?比如,如何確定“肥胖會傳染”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近朱者赤”還是“人以羣分”——換句話說,究竟是因爲我們與肥胖的人做朋友所以才變胖,還是因爲我們本身就有變胖傾向所以才與肥胖的人做朋友?

喬治敦大學的社會科學家漢斯·諾爾(Hans Noel)對此指出:“對於任何的觀察研究,想要確定對所有的混雜變量都進行了適當的分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而包括印第安納大學的數學教授羅索·萊昂斯(Russell Lyons)在內的另一些科學家,則對該研究的統計學方法提出了質疑。萊昂斯認爲,研究所採用的統計學分析具有本質缺陷。

但原始研究者,哈佛大學的社會科學博士尼古拉斯·科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社會科學博士詹姆斯·福勒(James Fowler)迴應說,他們認識到研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存在缺陷,但仍堅持研究結論的可信性。他們指出,雖然研究存在爭議,但目前沒有任何人能夠提出更好的統計模型。

隨着更多深入研究的進行,這兩位科學家發現吸菸、飲酒甚至喜悅的情緒都具有傳染的特質,並在2009年出版了關於社交網絡對行爲影響的書籍《聯繫》(Connected)。書中指出,一個人的行爲,會在社交圈中產生三重的影響,即影響朋友(第一重影響),影響朋友的朋友(第二重影響),乃至影響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第三重影響)。

護膚
髮型
香氛
健康
整形
妝容
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