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嘰歪哥 > 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銀行理財可能存在哪些陷阱

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銀行理財可能存在哪些陷阱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今很多人在手裏有一定的閒錢之後,除了存銀行之外,也有很多一部分人選擇買一些理財產品來增加收入,有人問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首先投資肯定是有風險的,除此之外,銀行理財也未必就是百分之百的正規,同時要小心以下這些陷阱!避免自己落入某些不良商家的“圈套”!下面,本站小編來帶您詳細的瞭解一下銀行理財可能存在哪些陷阱!

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銀行理財可能存在哪些陷阱

很多消費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印象就是“風險低,收益高”,認爲在銀行買理財,是再安全不過的事情了。

真的是這樣嗎?瑞安市市場監管管理局近日發佈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小心落入五大銀行理財陷阱。

陷阱一: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用戶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是爲了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爲了銀行宣傳理財產品,吸引用戶眼球的一個撒手鐗。爲了吸引客戶,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往往會刻意誇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員在給客戶講解時,也會口頭保證預期收益。銀行會在宣傳中強調此前發行的同類理財產品均達到預期收益,令客戶對收益產生心理預期,把預期收益當作是實際收益。而實際情況是,有很多結構型理財產品都沒有達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虧損。

陷阱二:偷樑換柱,理財產品變身保險。據統計,有30%的用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被誤導,把保險當成了理財產品。不少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會在銀行內推銷保險產品,而且銀行的工作人員也會給用戶推銷其代售的保險產品,用戶在銀行內很容易被“忽悠”,稀裏糊塗的就買了保險。

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銀行理財可能存在哪些陷阱 第2張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用戶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產品認購書上,寫的是理財產品還是保險。如果被告知想要購買的理財產品已售完,而工作人員又推薦了另一款產品時,用戶就需要小心了,這個時候是最容易被銷售人員 “忽悠”,錯把保險當成理財產品。

陷阱三:延長募集期,導致收益縮水。理財產品在發售時都會有募集期,時間從兩三天到半個月不等。在募集期這一段時間裏,用戶的資金是沒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計息。對於理財產品來說,募集期越長,實際收益率就會越低。這在一些短期理財產品上體現得非常明顯。例如某一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爲6%,時間爲30天,募集期爲5天,如果用戶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購買該產品,那麼最後的實際收益率爲6%×30÷35=5.14%,明顯低於6%的預期收益率。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由於理財產品都有額度限制,不少用戶爲了搶額度,往往在產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購買。而在募集期內,資金一般按照活期計算利息或者根本不計利息,這就會導致用戶的收益被攤薄,所以用戶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不要被名義上的高收益率所迷惑。

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銀行理財可能存在哪些陷阱 第3張

陷阱四:“霸王條款”賺取超額收益。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有些條款明顯偏向銀行。如,某些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會規定 “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將作爲銀行投資管理費用”。也就是說,如果某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爲8%,但最後的實際收益率爲10%,那麼多出的2%就歸銀行所有。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如果發生虧損,需要用戶自己承擔風險,但是產生的超額收益卻歸銀行。用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儘量遠離這些帶有“霸王條款”的產品。

陷阱五:避重就輕,信息披露不完整。銀行工作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往往只強調收益,刻意淡化風險。產品說明中關於風險的表述有大量專業術語,普通用戶很難看懂。不披露或者選擇性披露信息,產品信息不完整、資金投資用途不明、收費項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時等是很多理財說明書存在的問題。

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銀行理財可能存在哪些陷阱 第4張

消費者在投資前務必要看清事實,保持理性,謹慎投資。

另外,消費者還要看清相關理財產品合同條款。在銀行售賣的理財產品,也有可能是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合同上也會印有銀行的標誌,但合同與銀行無關。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凡是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均具有惟一的產品編碼,消費者可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到產品信息。凡無法通過中國理財網、公示代銷清單查詢到的產品,均非銀行正規產品,應予高度警惕。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