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報道食品安全尤需重視媒體責任

報道食品安全尤需重視媒體責任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幾年來,食品安全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公衆的關注,也越來越成爲了媒體報道的焦點話題。食品安全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危,有着極高的關注度和新聞價值,是一個值得挖掘的新聞富礦。但在報道中我們也發現,有一些報道有誇大其辭、混淆事實的嫌疑,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誤導了受衆的判斷,有的還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報道食品安全尤需重視媒體責任

對於食品安全這樣敏感的問題,媒體的關注固然是必要的,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媒體負責任的關注。在報道中保持理性和客觀公正,嚴格調查新聞事實,不能捏造和主觀臆斷。在中國公民的科學素養還有待提高的前提下,媒體更應該恪守職業責任的底線,提供真實、全面、科學、可信的調查信息,任何無中生有或誇大或縮小的不實報道都是對公衆利益的不負責任。

從香蕉催熟劑事件說起

4月19日,深圳一家電視臺播出一則名爲《記者暗拍市場攤販 賣香蕉濫用催熟劑》的報道,稱香蕉催熟劑誤服以後會導致嘔吐噁心及燒灼感,長期服用對人體百害無一利。報道一出,很多媒體紛紛轉載,也讓不少消費者對香蕉“望而卻步”。隨後,相關部門出來闢謠,“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乙烯利和兒童早熟有任何關係”。5月19日央視《真相調查》指出:市面上催熟香蕉無害。該節目中的實驗所展示,要把1克乙烯利完全稀釋,至少需要400克水,這早已達到了國家標準。專家認爲深圳這家電視臺的那篇報道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對公衆產生了誤導。然而,專家學者的客觀說法卻無法挽回失實報道的影響。至此,不僅百姓對香蕉的食用安全產生很大困惑,還讓無辜的蕉農受損。海南香蕉產銷量原本一直引領中國香蕉市場,種植面積全年保持在87.5萬畝左右,截至4月27日,累計收穫量約80萬噸。在深圳某電視臺的報道出現之後,4月19日地頭收購價爲3.5元/斤,4月25日這個價格已經降到1.9元/斤。

類似的新聞出現在今年2月。一則《內地“皮革奶粉”死灰復燃 長期食用可致癌》的新聞登上了各大門戶網站的首頁。該報道稱疑有不良商人將皮革廢料或動物毛髮等物質加以水解成皮革水解蛋白,再將其摻入奶粉中,意圖提高奶類的蛋白質含量矇混過關。

隨後,農業部的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檢測皮革水解蛋白是農業部門按照國際通行的慣例來操作,近年來農業部門對這種物質每年都會檢測的,今年檢測計劃也只是一次例行檢測。”農業部門尚未發現含有該物質的生鮮乳製品,媒體報道的“皮革奶”死灰復燃是失實報道。2月16日,農業部在其官方網站上作出迴應,並公佈了他們對全國生鮮乳質量的檢測結果。醒目位置的第一句話是“2010年例行檢測未檢出皮革水解蛋白”,各個地區也都紛紛表示未檢測出“皮革奶粉”。

這次事件再一次刺痛了中國本來就一碰即碎的乳品行業,內地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明顯不足,產生了對國內乳業企業的極大不信任感。

還有前幾年媒體發表《消費者當心:巨能鈣有毒》的報道,該文一出,國內的許多媒體都在不經過覈實和自行調查的情況下進行了轉載,並冠以更加聳人聽聞的標題,如“有毒”“致癌”等字眼。這些報道導致了經銷商和消費者們紛紛要求退貨,巨能鈣的生產廠商蒙受了巨大的經濟和聲譽損失。隨後,衛生部通過其網站向外界通報:目前尚未發現巨能鈣生產企業存在違法行爲。除此,還有啤酒“甲醛門”事件、樹仔菜風波,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消費者的恐慌,給生產企業帶來了損失。雖後經有關部門調查澄清,但不良後果已經造成。

前不久,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對當下的食品安全報道作了如下的歸納:總體來看,報道可以分爲兩類,一些是客觀反映存在的問題,如瘦肉精、染色饅頭等;還有的則是誇大其辭或沒有事實依據,如對聖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問題的報道,最後經覈查屬誇大或不實。……當前,食品安全“燃點”很低,對於食品安全工作決不能有任何鬆懈。我們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社會識假辨假、防範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及時澄清不實傳言,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增強人們的信心,引導公衆科學認識當前的食品安全形勢。

提高科學素質,力求報道準確

媒體天生具有監督的權利,我們慶幸媒體能大膽揭露食品安全中的不良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進步。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媒體的大膽曝光,還會有多少嬰幼兒、青少年和廣大民衆在受着不良食品的危害。不僅如此,國家也從法律的角度加大了對食品不法分子懲罰力度。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將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的處罰起刑點從“拘役”提高爲“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單獨列明食品安全監督瀆職犯罪,並規定了比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更重的法定刑,將最高法定刑從7年有期徒刑提高到10年。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級法院要堅決貫徹中央部署,特別是對影響惡劣、社會關注的重大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必須依法從重、從快判處。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有些媒體在體現自己的責任時的邏輯顯得過於簡單和粗暴。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時喜歡用三段論:某種化學物質有毒、食品中有該化學物質、該食品有毒。然後冠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引起爆炸性的效果,吸引讀者注意。其實,這種推理本身就是錯誤的。事物的發展都是由量變到質變,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在我們的思維中,常常會發現以量的表現代替對質的認識。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波諾曾在他的書裏舉了一個廣告作爲例子:“抗菌劑能滅菌。細菌滋生於口腔中的食物殘垢,造成口臭。請用抗菌漱口劑,它能使你的呼吸更清新。”他說,看起來這一切很合邏輯,但卻迴避了量的問題。抗菌劑一進入口腔就會迅速稀釋,實際上至多隻能有一分鐘左右的殺菌作用。而細菌的繁殖卻非常快,不一會兒就又充滿整個口腔了。不管怎麼說,實驗室試管中抗菌劑的濃度與漱口劑在口腔中可達到的濃度是極不相同的。他又舉了一個類似的例子:“汽車消耗汽油。因此,如果人人都使自己開車的時間減少一半,就能大大節省進口石油的開支。”這看上去也挺合邏輯,但是,注意一下量的因素,就會發現,汽車消耗的油只佔進口石油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油是用在取暖與工業上了。所以,減少汽車的使用,實際上只能節約一點點進口石油的開支。他指出,和我們已經說到的其他錯誤一樣,量的錯誤同樣不能靠檢驗論點本身來發覺。只有依據更全面的感知來判斷論點,才能發現這種錯誤。

德波諾所舉的例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時常可以遇見的。從邏輯的推理上來說,它是十分正確的,問題在於,這種推理忽視了量的因素。要真正把握一個事物或問題,必須從更廣泛、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認識世界。新聞記者面對這些看似正確的事實時,在報道食品安全這種對百姓生活有重大影響的重大問題時,切不可如此“似是而非”。在報道中,記者一定要多動腦多求證,而長期來說,記者需加強科學素養培養,以求得出科學、正確的結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萬萬不行的。

把握新聞價值 提高報道質量

在當下的食品安全報道中,有不少媒體的某些記者歪曲或掩蓋客觀事實的某些因素,甚至捏造“事實”、杜撰情節、煽情鼓吹等非常規的表現手段,製造出轟動效應,被人們稱作“新聞炒作”。前兩年的“紙餡假包子”報道就屬此類,而這類報道有以下兩種情況:

無中生有、無事生非。這類新聞炒作是根據當事人或某團體的某種利益需要,編造、杜撰原本沒有發生過的所謂事實,運用新聞的基本要素將其進行“如實”的描述,給人以逼真的感受,相信其新聞的真實性。

誇大其詞、譁衆取寵。此類新聞炒作是雖有其事,但報道離事實真相相差甚遠;可以報道,但離新聞報道的一般要求和規格相差甚遠,大多是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報道規格。

爲避免此類現象,必須嚴格新聞生產程序:其一、新聞來源及價值判斷。新聞價值是新聞學裏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社會事件千千萬萬,何事具有報道的價值,具有多大的價值,這需要報道者細心的辨別。這是決定真假新聞、新聞大小的第一步。

其二、新聞調查及事實認定。要想避免假新聞的出現,確保新聞細節的真實性,記者必須到新聞發生的現場,記錄正在發生或探尋發展的軌跡。

其三、新聞發佈及傳播規律。新聞經過價值認定、事實採製編輯,第三個程序就是對外發布了。在這個程序中,要做到實事求是,恰如其分;處理好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按傳播規律辦事,講究傳播技巧。

當然,在對食品安全的報道中媒體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應該以一種寬容的態度來接受媒體的報道和監督,不能剝奪其批評的權利。應該相信大多數媒體還是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的,想必他們一定是願意做出具有說服力的、權威的報道來。否則,食品安全問題就像沒了貓的老鼠一樣,偷偷地危害人們。管理部門能做的事情有二,其一是鼓勵媒體做監督報道,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支持,擴大其採訪和調查權利;其二,也要對媒體的報道進行跟蹤和監督,發現了不實報道要儘早儘快地向社會公開,以最快的速度消除不良影響。這些都是重塑百姓對食品安全的期望,必須統一協調好。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