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豆腐"黑作坊"流入王府井 區劃不清無人來管

豆腐"黑作坊"流入王府井 區劃不清無人來管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豆腐"黑作坊"流入王府井 區劃不清無人來管

  這個“見不得陽光”的小作坊每天產出數百斤豆製品,產品所銷往的地點則是王府井陽光菜市場。近日,本報記者對該“黑作坊”進行暗訪,記錄下了其生產加工和交易的過程。

■獲得線索

“邊緣地帶”藏黑作坊

10月初,舉報人向本報反映,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開車來到“黑作坊”所在地。這裏的周邊及內部加工環境又髒又臭,也不知這裏的豆腐流向了哪裏,希望記者能夠關注。

據瞭解,2002年,朝陽區垃圾無公害處理中心建在了朝陽區高安屯村,爲保證村民健康,整個村的村民都已被異地安置。

舉報人所說的“黑作坊”就位於朝陽垃圾無公害處理中心東側不遠處的一片房屋中。知情人稱,這片房屋是一名男子在2005年蓋建的,隨後將其中的部分房屋租給了目前做豆腐的人。

通州區鄧家窯村委會工作人員表示,該作坊地處兩區交界,“但具體屬於哪邊管,需要查看圖紙才行”。

■暗訪作坊

取水井位於臭水溝旁

10月14日上午,記者驅車從通州物資學院向北,穿過一片廢棄的公寓後,在一條在建公路西側兩米高的路基下,終於找到了被舉報作坊的所在地。如果不是有人指路,很難發現此地。

作坊四周雜草叢生,通往這裏唯一的道路是一條坑坑窪窪、僅3米寬的土路。作坊旁還有一條2米多寬的水溝,散發着惡臭。

知情人介紹,臭水溝北則幾米處有一口自備井,加工生產豆腐的水全部來自於這口井。

加工者時刻保持警惕

記者觀察,豆腐作坊由幾間只有窗戶框而沒有玻璃的出租房組成,面積大約50平方米,包括幾名女子在內的六七個人正在裏面忙活。記者靠近窗口仔細查看時,屋內一名男子快步走出,警惕地問:“你找誰?幹嗎的?”

“路過的,想問廁所在哪。”記者回答。男子指向作坊西北側,目送記者走過去,隨後又跟上來“陪同”記者一同如廁。事後記者只好離開。

經過準備,次日上午,第二名記者以找人爲由來到作坊。剛踏進院門,院內的一條大狗不停狂吠,院內還停放着一輛尾號爲“5808”的紅色麪包車。後經證實,該車用於每天送貨。一名男子從西側加工豆腐的屋裏探出頭,問記者找誰。

“是×××介紹過來的,讓我來找×××。”記者從容地作答。聽是熟人介紹,男子終於讓記者進了屋。

生產“車間”蒼蠅橫飛

屋裏環境極差,地面上污水橫流、滿是豆渣,空氣中散發着酸臭味,屋頂及四壁佈滿灰塵,大大小小的缸、桶、盆擺放凌亂,這些容器內壁都有一層厚厚的油污,大批蒼蠅一會兒趴到上面,一會兒在空中盤旋……

這裏未懸掛任何營業執照。一間加工房內的兩側有三個竈臺,竈臺上放着煮鍋,一根髒兮兮的水管一頭直接放在一口煮鍋內。竈臺旁擺放着加工豆腐用的蒸布和木板,雖然很髒,但仍然還在使用。生產現場,兩名女子和一名男子將加工好的豆腐一摞摞放入地上的白箱子裏。距離白箱子不遠處,裝黃豆的編織袋被放在牆角,袋子已被污水浸溼。

日產三無豆腐數百斤

在竈臺旁堆放着標有石膏的編織袋,工人不時從袋內將白色粉狀物混入磨製好的豆漿中。

據瞭解,在製作豆腐的過程中,爲使豆漿中的大豆蛋白凝結,需要用鹽滷或石膏“點滷”,這樣能使分散的蛋白質顆粒聚集到一塊兒,成了豆腐腦後再擠出水分,就變成了豆腐。

記者問工人爲什麼不用“滷水”點豆腐。工人說:“用滷水點豆腐,每斤黃豆只能加工出2.5斤左右的豆腐,而採用石膏,每斤黃豆卻能加工出大約5斤豆腐。產量提高了,利潤自然就高了。”記者詢問其加入的石膏的種類,工人沒有回答。

另據一名女工介紹,“加工點規模有限,每天頂多生產500斤豆腐”。但除了豆腐外,這裏還加工一些豆腐皮、豆腐泡等製品。

“你們的豆腐都賣到哪兒啊?”記者問。工人回答說:“我們不知道,有專門的人送。”

■追蹤流向

豆腐送進陽光菜市場

通過幾天的觀察,記者發現,每天上午至中午,“黑作坊”進行生產和加工;豆製品經過晾曬後,次日凌晨4點多,尾號爲5808的紅色麪包車負責送貨。

10月14日凌晨近4點,記者分兩路駕車追蹤麪包車向何處送貨。4點15分,“黑作坊”內的燈光突然亮起,透過門窗可以看到,一名男子正在向麪包車上裝貨。隨後,該男子駕車駛入朝陽北路,一直向西行駛。麪包車對身邊車輛十分警惕,經常變速行駛,甚至一度在綠燈時停下,“讓”過長時間緊隨其後的一路記者。

40分鐘後,麪包車駛入王府井鬧市區,拐入王府井金錢豹北側第一個衚衕內,停在了王府井陽光菜市場門前。此時,正是市場商戶上貨時間,市場門前送貨車絡繹不絕。5808麪包車內的男子下車進入市場後,推出一輛手推車,將麪包車上所載的成箱的豆腐放至手推車上,隨後送入市場。男子往返了三次,送了約15箱豆腐。

記者尾隨送貨男子進入市場,發現其將豆腐卸至市場內西側的一家豆腐攤點。這些豆腐全是“裸體豆腐”,並無任何外包裝。

據“收貨”的女攤主介紹,她家只賣石膏豆腐,如果想買滷水豆腐,只能到市場其他家購買。“石膏豆腐每斤1.2元,豆皮與豆泡每斤分別爲3.5元和4元。”她還表示,送貨男子是她家的供貨商。記者詢問這些豆製品產於何處,她表示對此並不清楚。

在此過程中,有不少提着大袋小袋來買豆腐的人。經聊天得知,這些人大部分來自周邊餐館。一名餐館採購員告訴記者:“量少時,餐館自己來買;量大時,讓攤主送到餐館去。”#p#副標題#e#

■取締遇阻

區劃不清難定誰來管

記者向有關部門舉報該作坊後,昨天下午,朝陽區政府食品安全辦公室牽頭,區質監局、區工商分局以及金盞鄉政府綜治辦工作人員相繼趕到作坊所在地調查。據金盞鄉政府綜治辦工作人員介紹,根據在行政區域圖上查詢,該豆腐加工作坊所在地並不屬於朝陽區管轄,需要由通州方面再進一步覈實。

隨後,通州區食品安全辦、區質監局、區工商分局以及永順鎮政府相關工作人員趕來。永順鎮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經向鄧家窯村村委會覈實,豆腐加工作坊所在地房屋應該是違建,但該處並不屬於通州區鄧家窯村,即不屬通州區管轄。

兩區工商部門相一致的表態是,該加工點沒有在他們任何一方進行過註冊登記,可以肯定是無照作坊。

■相關規定

豆製品企業必須要備案

知名豆腐廠家白玉豆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安先生介紹,正規制作豆腐的廠商有着一條管理非常嚴格的流水線,黃豆、添加劑等做豆腐的原料都是由有資質並且檢驗合格的廠家進行配送的。做豆腐時,各種原材料都嚴格按照各種比例進行調配,在豆腐成型後,還要經過85度定時的消毒處理。最後,經過第三方出具對豆腐的鑑定合格證明後才能流入市場。

根據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要求,2003年7月1日起,豆製品的生產、流通企業進入市場將實行准入制度,所有集貿市場一律不得銷售來自小作坊生產的無包裝豆腐。本市所有的豆製品生產企業必須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衛生部門備案。豆製品准入制度將實行“廠場掛鉤”,即全市豆製品生產企業要與各食品商場、超市、大賣場、社區菜市場、集貿市場、賓館、飯店、院校食堂等簽訂購銷合同,落實產銷協議,建立並形成穩定的供應渠道,確保北京市場豆製品的安全衛生。

本版採寫本報記者周鑫 穆奕本版圖片本報記者張沫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