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骨科 >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臨牀資料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臨牀資料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多見,出生時即存在,女多於男,約6:1,左側比右側多一倍,雙側者較少。主要由於髖臼、股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肌肉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異常,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此外,胎兒在子宮內位置不正常,髖關節過度屈曲,也易致本病,另外遺傳因素也較明顯。
  強調早期治療,嬰幼兒期治療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爲2-3歲後治療,即使非常成功,致35歲後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強調新生兒普查,及時診治獲得痊癒。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臨牀資料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以下簡稱先髖)是兒童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手術矯形是其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齡先髖由於手術難度大、創傷大、出血多等因素造成術後組織粘連、關節功能障礙,往往術後功能難以滿意。除了選擇良好的手術方式外,某院1998年6月~2000年6月在大齡先髖手術中應用透明質酸鈉(sodium of hyaluronic acid,SH)預防術後粘連,以改善關節功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  臨牀資料

1.1 一般資料 12例大齡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者,男2例,女10例;年齡最小8歲,最大15歲,平均(10.5±0.98)歲。本組均爲Ⅲ°脫位,X線片提示髖臼指數38°~60°,平均45°。

1.2 治療方法 本組全部採用改良關節囊旁髂骨截骨術,術前均進行短時間大重量股骨髁上牽引。手術首先充分顯露真臼緣及關節囊的附着部,截骨線距離關節囊附着處大約0.5cm,截骨線爲弧形,沿關節囊附着處走向,前緣定位於髂前上棘與髂前下棘之間。將前緣作全身板截斷,深度約2cm,然後用骨刀沿關節囊周邊將單側髂骨外板鑿開,再用特製的不同弧度髖臼鑿,依次向Y形軟骨中心進入,利用調整截骨的深度和寬度逐漸向下翻轉骨瓣上方。如此髖臼指數即可恢復正常,髖臼包容面大大提高。手術操作輕巧,嚴密止血,儘量減少髖臼內關節軟骨面的破壞,閉合傷口前將山東正大福瑞達製藥有限公司研製生產的施沛特注射液5ml(含SH50mg)注入髖臼內,然後縫合關節囊。術後單髖人石膏外固定1~2周後,改用皮牽引進行牀上指導下髖關節功能訓練。

1.3 治療效果 12例患者隨訪1~2年6個月,平均隨訪18個月。其療效評價採用計分法,根據臨牀功能評定15分,X線片檢查評定15分,總計26~30分爲優,21~25分爲良,16~20分爲可,11~15分爲差。本組優5例,良7例,優良率爲100%。結果表明應用SH後無局部刺激的全身不良反應,關節功能恢復良好。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