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健康常識 > 評論:東莞發黴大米變名牌查處會否走套路?

評論:東莞發黴大米變名牌查處會否走套路?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央視和廣東媒體近日對東莞市多個糧食批發交易中心、大米加工廠暗訪調查發現,發黴大米拋光處理的工序相當純熟,分佈十分普遍。米商從外省拉來已黴變的大米,處理後再裝入各種品牌的包裝袋。知情人士透露,東莞市場上有近六成的包裝大米存在假冒情況,並由東莞流向整個珠三角各城市。

評論:東莞發黴大米變名牌查處會否走套路?

國家電視臺加本省權威紙媒的聯合介入,被曝光地方再視而不見,是說不過去的。想必接下來,有關領導會迅速下達措辭嚴厲的批示,當地衛生、工商、質檢以及糧食行業主管部門也將行動起來,入駐糧食批發交易中心、大米加工廠,化驗米商沒來得及轉移的樣品,並將不合格產品查抄,相關經營者也會被要求承擔法律責任。

如果這件事引起的反響不大,那麼追查動作就會很快GAME OVER,相關部門公務員在炎炎夏日的“雷霆行動”,年底會寫入工作總結,成爲評優的依據。當然,也不乏這種可能:發黴大米變身名優香米,在珠三角發生過多次,此番再度上演,任憑有關方面如何平抑外界的注意力,都不能打消媒體的興趣和百姓的憂慮——東莞之外的珠三角各地,開始檢查糧食批銷、零售等各環節,專家就要粉墨登場,教誨百姓如何成爲一個化學家或質檢員,懂得以“望、聞、問、嚼”四法乃至化學試劑檢驗等方法,確保吃上“安心米”。

毫無疑問,事情終將過去,政績必會煉成。但不能迴避的詰問是,這樣的事情每發生一起,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信任是多了一分,還是逐漸遞減?以往珠三角各地對食品安全事件的處置套路,究竟起到了治本的效果,還是僅僅停留於治標?或者甚至可以說,將監管者的懶惰顯現出來,反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造假者,刻意繞開每個月總會來幾天的過場,然後在其他時間把昧良心的利潤賺得盆滿鉢滿?

退一步講,假如治標的威力足夠大,發揮出一定的威懾性,倒也能讓無良米商始終有個顧慮,不至於把事情做得太過。具體到查處非法加工發黴大米一事,如果地方政府真正高度重視(而不只是掛在口頭上),拿出了重慶打黑和北京查抄“天上人間”的魄力、速度,就要兵分幾路,一路要堵住進出東莞、該市各鎮區之間的公路和鐵路運輸各節點;一路負責清理各類糧油產品倉儲場所;一路根據各糧食批銷和零售企業名單逐個覈對賬目;再有人專門負責全面取樣化驗、評測;還要防止經營者轉移賬款和財產,才能讓處罰落到實處、讓不法者付出慘痛代價。但過去多起毒大米、地溝油、毒麪粉事件中,我們看到的卻是,曖昧不明的批示、軟綿無力的跟進,執法者最後以很同情的口氣告慰市民——不法者跑了……

眼下這件事將如何進行,有司將給市民怎樣的“驚喜”還是“濤聲依舊”,我們姑且拭目以待。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