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藥品 > 紅芪

紅芪

來源:歐巴風    閱讀: 8.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紅芪

別名:巖黃芪、黑芪。

紅芪

性味:味甘,性微溫。

歸經歸肺、脾經。

入藥部位爲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的乾燥根。

形態特徵:本品呈圓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長10~50cm,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橫長皮孔樣突起及少數支根痕,外皮易脫落,剝落處淡黃色。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形成層環淺棕色。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紅芪的用法用量

用法:9~30g。

炮製:1、紅芪: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具有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託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2、炙紅芪:取紅芪片,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紅芪每100kg,用煉蜜25kg。具有補中益氣之功效。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

紅芪的功用主治

功用: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託毒排膿,斂瘡生肌。

主治: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