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幾種常見症狀的問診方法

幾種常見症狀的問診方法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所便,就是所宜,是說醫生臨證時要問病人怎樣才覺得適宜。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指出:“未診先問,最爲有準。”

幾種常見症狀的問診方法

問病,說起來容易而做起來難,古人曾說:“非精於醫者,必不能問也。”無論中醫、西醫,都有問診,但是所問的具體內容則各有側重。相對來說,中醫問診更細、更難、更具藝術性,不僅問與病症有關的內容,還要根據辨證用藥所需來問,用患者能夠理解的、形象的語言來問。比如對過敏性鼻炎患者,一定要問患者的出汗情況,因出汗的多少、部位等,常決定治療用藥。又如,通過問患者上樓時的難易度,來判定是否有“身重”(判斷溼邪的一個重要指徵)的症狀。所以,不精通中醫,治療方藥不熟者,往往很難問到關鍵之處。可以說,問診能反映一位中醫師的診療水平。

中醫問診的內容很多,概括起來有兩大類:

一是問姓名、年齡、職業、住址、電話等,以及疾病發病的時間、原因、病程、治療經過、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習慣、飲食愛好等一般情況,用以瞭解和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體質類型等。例如:每遇梅雨季節、氣候潮溼時發病,提示此病由溼邪所致。突然起病,病程短,多爲外感病、實證;起病緩慢,病程長,多爲內傷雜病、虛證。喜甜食者,多脾胃虛弱之體;喜苦味食品者,多痰溼偏盛之體;喜酸味食品者,多肝陰不足之體;喜辛辣食品者,多肝鬱氣滯證;喜鹹味食品者,多血脈瘀阻之證等。

二是問自覺症狀。主要包括髮熱、惡寒、出汗、體力、疼痛、飲食、睡眠、大便、小便、女子的月經帶下等情況。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症狀的問診方法:

1.問發熱

發熱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對發熱爲主要症狀的患者,一定要問其有無惡寒、肌肉痠痛,以及出汗等情況。如果一位病人表現爲發熱,惡寒甚,無汗,周身肌肉痠痛,面色白,手足不溫,那麼不論體溫多高,在中醫看來都有寒邪鬱閉體表的因素,在治療時就要用發散風寒的藥物,輕者可以用生薑紅棗湯,或刮痧療法(刮頸部、背部、胸前等處,能鼓舞經絡之陽氣,達到散風寒之目的,此法對感寒引起的發熱有很好的退熱作用)。

若發熱(體溫通常不甚高,38℃左右)惡寒,出汗(穿少了冷,穿多了出汗),面色白,鼻塞,流清涕者,爲感受風邪、營衛不和的感冒,多見於體虛者。對於這種感冒,中醫有一個使用了近兩千年的名方——桂枝湯,藥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薑3片,紅棗3枚。使用準確,常一劑而愈。

還有先惡寒,後發熱,繼則汗出熱退的發熱症,稱爲“寒熱往來”,多因邪在半表半里所致,中醫稱爲“少陽證”。大家熟悉的“小柴胡沖劑”就是治療這種發熱的有效方劑。當然,病較重者,還是要請中醫師開處方,用湯劑。否則藥雖對證,但因成藥劑量過小,杯水車薪,往往達不到退熱的目的。

此外,還有高熱,不惡寒,汗大出,口渴,欲冷飲的發熱;有發熱如潮水起伏一樣定時而作,或定時升高的潮熱;有午後或入夜即發熱,晨起熱退的發熱等等,病性均不同,治療也各異。

2.問疼痛

疼痛是臨牀上最爲常見的症狀之一,可發生於身體各個部位。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概括而言有兩點,一是由於氣血的運行不通所致,中醫有“不通則痛”之說,屬於實證;二是因臟腑經脈失去濡養所致,屬於虛證。不同原因所致的疼痛,表現特點也不同。如:

脹痛:疼痛時伴有脹感,多因氣機鬱滯所致;刺痛:針刺樣疼痛,爲瘀血疼痛的特點;絞痛:痛如刀割,爲程度比較惡重的一種疼痛,多因瘀血、結石、蛔蟲等有形邪實閉阻氣機所致;灼痛:燒灼樣疼痛,多因火熱之邪所致;冷痛:疼痛時伴有寒冷感,多因寒邪阻絡,或陽虛內寒所致;隱痛:指一種隱隱約約,綿綿不休,不甚劇烈,可以忍耐的一種疼痛。多屬虛證,因氣血不足,陽虛內寒等所致;重痛:伴有沉重感的疼痛,多因溼邪困遏氣機所致;掣痛:伴有抽掣或牽引感的疼痛,多因肝陰(血)不足,筋脈失養所致。另外,疼痛的部位、發作時間等,對判斷病位、病性也很重要。

3.問飲食

一般來說,無論何病,凡是食慾過於旺盛,食後不久即有飢餓感者,大多爲胃火熾盛,食物腐熟過快所致,稱爲“消谷善飢”,要用清胃火的藥物治療;食慾減退,或不欲飲食,多因胃陽不足、脾胃氣虛、或溼困脾胃,使脾胃運化功能減弱所致。四川人喜食的麻辣食品有很好的開胃作用,因辛辣食品有溫胃、燥溼作用,所以能醒胃助運化,從而增進食慾。若易飢多食,但形體消瘦,大便溏瀉者,中醫稱“胃強脾弱”,即胃的功能正常,但脾的運化功能不健所致。可以選擇有健脾助運化的一些食物,如蓮子肉、山藥、芋頭等經常煮食。

4.問味覺

通過詢問患者的味覺,也可以瞭解病性。口味正常,中醫稱“口中和”。異常的口味主要有:

口中淡而無味,多爲脾胃氣虛的表現;口甜,多因溼困脾胃;口粘,多因痰飲阻肺,或食積內停所致;口苦,多屬熱證,如胃火熾盛、心火偏亢,或肝膽溼熱,膽汁上蒸所致;口酸,多見於肝胃蘊熱,或食積內停;口鹹,多屬腎虛,多爲腎液上乘之象。

口渴,又稱口乾,通常爲人體缺少水液,或津液不能正常輸布的反應。在疾病過程中,若口不幹,表示津液未傷或輸布正常,多見於感受寒邪,或陽虛內寒證。口渴而欲飲,並喜冷飲者,多爲熱盛津傷證,可以用清熱生津的食品,如西瓜、梨汁、藕汁、荸薺汁、橙汁等治療。渴而喜熱飲,且不多飲,爲溼阻氣滯,津不上承所致;若口渴欲飲,但飲入即吐,小便不利者,爲水飲內停,津不上承的徵象。這兩種口渴均不宜用以上食品。反而要用化溼、理氣,甚至是利尿藥才能止渴。

5.問大小便

大便異常主要有便祕與泄瀉兩種。

若大便乾燥如粒,排出困難,數日一行者,多爲腸中津虧血少,可用蜂蜜、香蕉、芝麻等潤腸之品;如伴形瘦、腰痠者,可用中成藥“六味地黃丸”,嚴重者可用生地30~60g,白芍30g,炙甘草5g,水煎服。

大便不幹,或質稀,但解而不暢,量極少者,多爲氣滯溼阻的便祕,可多食洋蔥、蘿蔔等有通氣作用的食品。

大便時干時溏,或前幹後溏,多爲肝鬱脾虛,肝脾不和證。可用中成藥“逍遙丸”。

大便質稀不成形,或夾雜不消化食物,或水瀉,每日五六次,甚則難以計次者,可用焦山楂15g,石榴皮20g,水煎服。此方價廉,但有很好的止瀉作用,適用於瀉而暢,次數多,瀉時急迫,甚至來不及如廁者,不適用於瀉而不暢者。

小便的異常主要有小便不利或過利兩大類。

小便不暢,排尿無力,多屬腎氣虧虛。小便不暢,次數增多,排尿有灼痛感,多爲溼熱下注之證,輕者可用車前草(鮮者更佳)30g,鮮品可用至60~200g,水煎,代茶飲。小便量少,次數減少,多由於津液量的不足,如熱盛傷津,或出汗、嘔吐、泄瀉太過,津液耗傷等;若尿少而有水腫,則是因肺脾腎三髒病變,致氣化不利,水溼內停所致,可用玉米鬚、冬瓜、黃豆、瓠子等,水煎服。

老年人若小便量多色清,或尿後餘瀝不盡,或夜尿增多,甚或尿失禁者,多屬陽氣不足,下焦虛寒,腎氣不固,膀胱失約所致,可用中成藥“金匱腎氣丸”,或每晚食用炒熟的白果7~10粒。

以上介紹的都是一些常見的,且有特徵性的症狀,對初學者來說較易把握,可以據此選擇食品,或中成藥治療。當然,患者自覺症狀還有許多,如眩暈、耳鳴、失眠、咳嗽、噁心、腹脹、盜汗等等,情況較爲複雜,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