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什麼是中醫藥棒療法

什麼是中醫藥棒療法

來源:歐巴風    閱讀: 3.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藥棒療法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獨具風格的一種外治方法,清代《醫宗金鑑》中稱爲“振挺”,並解釋雲:“振即振擊,挺即木棒”,即用木棒叩擊患部以治療疾病。近代醫家多不採用,但民間仍流行,將其稱爲“神棍”、“摩棒”、“打棒子”、“敲膀子”等。

什麼是中醫藥棒療法

【操作方法】

取1根長26~40cm、寬1~2cm、厚o.7~lcm,表面光滑、略成弧形的木棒,在特製液中浸透數日後備用。在所選穴位上塗擦適當的藥水,然後用木棒以不同手法進行叩擊。經反覆塗藥、叩擊,直至局部出現斑塊或皮膚呈橘皮狀,患者自感灼熱、疼痛減輕或消失爲度。一次藥棒治療15分鐘,10次爲1個療程。根據病情和部位,可分別選用點、拍、打、甩等手法。

1.點法將藥棒尾端放在食指和中指中節上,拇指壓棒,用腕力叩擊,棒點要叩在穴位上,力求準、穩,用力輕、着力勻、觸面小,使病人有痰、脹、麻並沿其經絡循行路線放散。點叩數分鐘後,皮下出現青紫或烏黑斑塊,患處感到發熱爲佳象。

2.拍法藥棒尾端放在食指中節和中指、無名指節第3節上,拇指壓在食、中指縫間,腕肘同時用力叩擊,藥棒頂端1.5~3cm之間接觸皮膚,對患處拍打。此法多適用於肌肉豐厚處或點到一定程度時。

3.打法藥棒尾端放在小指第3節上,手握棒,大拇指和食指鉗形握棒,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或略向外側偏斜,用藥棒側面叩打患處。此法用在點、拍之後。點拍時,皮膚出現斑塊由小而大,數塊連成一片,呈橘皮狀隆起,再使用此法,則患部發熱,療效更佳。

4.甩法藥棒尾端緊緊握在手心,腕、肘、背均可用力甩擊患處。甩擊時藥棒可在手心中翻動。甩法叩擊可迅速叩擊出包塊,但甩擊時塗擦藥水份量須爲上述三法所用量的2倍以上,叩擊後立即塗擦藥水,還要注意觀察,防止皮膚起泡破損。

本法所選叩擊穴位,除沿用循經取穴、局部取穴的方法外,還可根據藥棒叩擊的特殊性和藥棒療法的適應證,採取凹陷取穴法和特殊取穴法。凹陷取穴法,係指選取人體表面肌肉和骨骼凹陷處的穴位。特殊取穴法,係指在穴位的上下左右取其四周鄰近穴位叩擊。

【主治病症】

一、肩關節周圍炎

化瘀止痛棒(中醫雜誌1988;(3):39) 生川烏30g,生草烏30g,桂枝30g,紅花30g,細辛20g,樟腦20g,芒硝20g,雷公藤lOOg,白砂蓮60g。上述藥物研細末,用白酒6000ml浸泡10天后,以軟質木料製成叩擊錘,放入藥液浸泡後,取出叩擊患肩肩髃、肩髎、肩前、肩後、曲池及阿是穴等,叩擊頻率90~100次/分,每次10~20分鐘,每日1次,5次爲1療程。功能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止痛。主治血瘀及風寒型肩關節周圍炎。

二、沙眼

海螵蛸藥棒(《中醫眼科學》) 用海螵蛸剔除堅硬外殼,切成小條狀,一端削成鴨舌狀,用高壓消毒或浸泡於10 %黃連液或5%大蒜液中24小時,後取出涼幹備用。術前將患眼用1%地卡因表面麻醉,翻轉眼瞼充分暴露瞼結膜面濾泡簇集處,用海螵蛸之鴨舌端緊貼病變處,略施壓力,來回摩擦,至輕出血,沙眼之濾泡基本消失爲止。用消毒棉籤拭去殘血,點入黃連眼膏或抗生素眼膏,勿需包紮。每4~5日1次。功能解毒散結。主治浸潤進行期沙眼。

【注意事項】

1.對胸部靠近心臟處及頭面部不能叩擊;腹部只能輕點;細小關節部位,如指、腕、踝、趾、鎖骨等關節和頸項部位,宜輕點、拍;腰部應輕點、拍、打;四肢肌肉較豐厚處,點、打、拍、甩四法皆可用,宜先輕後重;四肢關節可重點、重拍、輕打、輕甩。

2.對年邁、體弱、病重、空腹、疲勞、酒後、過度緊張者,要防止暈棒,若見暈棒現象,可按暈針處理。

3.部分疾病需配合藥物、鍼灸、按摩等方法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