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小兒冬季常見疾病

小兒冬季常見疾病

來源:歐巴風    閱讀: 4.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兒冬季常見疾病

輪狀病毒腸胃炎 :

  輪狀病毒感染是兒童腸胃炎常見的原因,在「感染性腹瀉」病例中幾乎佔了一半,好發於六個月到兩歲伴的嬰幼兒,病毒侵入人體之後主要寄居於十二指腸,潛伏期是二十四到四十八小時。

  病兒除了發燒、嘔吐外,常因嚴重脫水而需住院;由於具有高度傳染性,根據美國疾病防治局報告,五歲以下因腹瀉而住院的病童,每十人就有三到五人是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起,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過去輪狀病毒的流行季節都集中在十月到隔年約二、三月。不過,近年來臺灣氣候變化無常,醫界發現,輪狀病毒的流行疫情,已失去季節性高峯,一年四季都可看得到病例。

  該病的症狀先有多次嘔吐,接着頻繁的稀水使,可能還有發燒及感冒症狀。因此,病患初診常被判定爲一般感冒,家長一旦發現孩子高燒不退、嚴重嘔吐灰嘴脣乾燥、小便減少、沒有眼淚與精神變差等脫水現象時,就要儘早就醫治療。

  輪狀病毒是屬於高傳染力流行病,主要途徑有口、糞便及呼吸道感染。該病毒可隨大便排出體外而污染飲水、食物及其它食器,因此,預防之道,首先要妥善處理病兒的糞便,隨時保持洗手的習慣,尤其是在餵食嬰兒之前。

  到目前爲止,還沒有針對輪狀性病毒的特效藥,一般是以症狀治療爲原則,除了儘量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外,症狀嚴重者,就要補充口服電解液及施行靜脈注射。由於輪狀病毒會使小腸的絨毛受到破壞、雙醣分解酵素的分泌減少,以至於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受阻。所以,還在吃奶的幼兒,可以考慮不含乳糖的奶粉餵食,沖淡牛奶的濃度(原來濃度的一半),或較大之嬰兒可改喂米湯、稀飯,暫停副食品的添加。#p#副標題#e#

腸病毒感染 :

  近幾年來,臺灣家中有幼童的家長往往是聞腸病毒而色變,在看診時看到一些手足口病、或是皰疹性咽峽炎的小病患,如果告知家長這是腸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狀,往往有些憂心忡忡的家長就會馬上接着詢問是否會造成可怕的併發症。

  腸病毒感染大多盛行於夏天與秋天,然而今年的氣候陡變,在冬天這個時候還是有很多腸病毒的感染病例。腸病毒其實是一羣病毒的總稱,包含了約六十幾種不同種類的病毒。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百分之50至80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但是,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牀表現,包括手足口病、泡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痹症候羣、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得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所以對於同一種病毒而言,不會復發。但是因爲有不同的病毒會引起相同的症狀,所以像手足口病這類的病症可能在同一人發作幾次。

  腸病毒可以經由飛沫或糞口傳染,因爲病毒在腸胃道排泄物的濃度比較高而且比較持久,所以糞口傳染是最主要的傳染途徑。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它們在家庭之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羣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達5-6周或更久。

  泡疹性咽峽炎的特點是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然後很快地破掉變成潰瘍。手足口病患者會在手、腳與臀部周圍出現丘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也會有潰瘍,這些疹子大多不癢,不會留下明顯的疤痕。

  治療方面,應該注意充分的營養與休息,避免過度運動。多鼓勵他們進食,特別是水分的補充,避免因發燒及口腔潰瘍的拒絕喝水,導致脫水的情形產生。冰的、涼的飲料甚至冰淇淋都可以,只要小朋友願意喝。因爲口腔潰瘍,往往造成疼痛,東西吃不下,甚至連口水都咽不下而外流。此時可以考慮予以一些止痛消炎藥 物,目前市面有販售非類固醇類的咽喉噴劑,臨牀上使用的效果相當的不錯,可建議家長使用。家中有病兒的家長儘量讓小朋友在家休息不要去上學或到遊樂園等公共場所,以免傳染給其它的小朋友。養成時時正確洗手等衛生習慣,這是保護個人最基本而重要的方法。

  根據國內最近的調查結果,致死病例在發病之初通常沒有明顯的特殊症狀,但是常常有三個與腦炎有關的初期表徵,包括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myoclonic jerks)與持續嘔吐,必須特別加以注意。家人也必須注意其它可能是嚴重併發症的前兆,包括持績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劇烈頭痛、頸部僵硬、肢體麻痹、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總而言之,一旦小朋友感染了腸病毒,家長大可不必太過驚慌,只要適度的就醫,注意有無併發症的發生,並幫助小朋友度過不舒服的時期,一般而言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且可痊癒。#p#副標題#e#

急性細支氣管炎 :

  急性細支氣管炎是一種嬰幼兒呼吸道常見的傳染病,起因於小的呼吸道阻塞所致。通常發生於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尤其以兩個月大至八個月大時最多。

  急性細支氣管好發於冬天和春天,但全年皆有,在臺灣地區以呼吸道合體細胞病毒(RSV)和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最爲常見。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病毒的來源,大都由父母(媬母)及家人而來:主要經由病人飛沫及接觸傳染。因此父母或家人患有感冒或咳嗽症狀時,應儘量避免與嬰幼兒的接觸,並且應儘量避免帶嬰幼兒到公共場所,以減少被傳染的機會。

  急性細支氣管炎的症狀,先有輕度上呼吸道感染,如咳嗽、流鼻水,打噴嚏,可能會發燒。過幾天后,咳嗽會突然加劇,容易吐奶,食慾減退,煩燥不安,睡不好,並且有喘鳴聲和呼吸困難,甚至發紺的現象。症狀輕微者,在二至五天內症狀消失,較嚴重者,症狀在幾小時內發生,且病程會拖得很長。如原有先天性心臟病或腦性麻痹等患者,病程也會拖較久。

  治療上可給予充分的水份補充、藥物及胸部物理治療。有呼吸窘迫現象時,嬰幼兒應予住院治療,給予冷溼氣(氧氣帳或罩)、靜脈注射補充水分和調整電解質,並着重胸部物理治療。若有呼吸衰竭,必須予人工呼吸器幫助。一般病程皆爲良性,應及即早診斷,及早治療。

小兒哮吼症:

  常常在季節交替及寒冷的冬天,在診間內遠遠就可聽到狗吠樣的咳嗽聲傳來;通常依這種獨特的咳嗽聲來猜測,八、九不離十都是患了哮吼的小病人;除了嘶啞的狗吠樣咳嗽聲外,家長也會發現小病人有喉嚨沙啞的現象,嚴重的甚至連聲音都發不出來。而在理學檢查聽診時會發現小病人在吸氣時有類似蟬鳴的聲音。而這三種臨牀的症狀:嘶吼咳嗽聲、聲音沙啞、聽診吸氣時的蟬鳴聲,就是診斷時的主要判斷之一。

  到底啥麼是小兒哮吼呢?哮吼是一種常發生在一歲到三歲小孩的急性呼吸道阻塞疾病,而最常造成此一疾病的病因通常就是一些上呼吸道病毒的感染造成,最常見的病毒爲副流行性感冒病毒。病患的症狀可能一開始並不典型,先有一至三天咳嗽、鼻塞、流鼻水、高燒的一般感冒症狀,聲音沙啞,之後,隨着呼吸道分泌黏液的增加,以及會厭軟骨下面(聲門下方或聲帶處)軟組織水腫,造成呼吸道狹窄,發出狗吠的聲音,在白天或晚上均可以發作,晚上更厲害。有時候會往下蔓延成氣管炎或支氣管炎。有時嚴重時,出現呼吸窘迫及呼吸系統衰竭現象,臉色轉青,要立即送做醫緊急處理。

  治療上,除了藥物以外,充足的水份補充,並仔細觀察小孩的呼吸情況,如果發現幼兒呼吸困難的現象,應立即就醫治療。經過治療,哮吼在三、四天內大部份可以改善。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