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給寶寶做撫觸 你要掌握6大步驟

給寶寶做撫觸 你要掌握6大步驟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給寶寶做撫觸 你要掌握6大步驟

一、嬰兒撫觸有哪些好處呢

1.安撫情緒

撫觸可以促進寶寶的EQ發展,所以媽咪可借撫觸來穩定寶寶情緒。

2.增加體重

通過皮膚上的撫觸刺激,可以增加迷走神經活動,使人體產生更多的荷爾蒙及胰島素,這有助於食物吸收,所以撫觸可以讓寶寶的體重增加。

3.減輕疼痛

撫觸可以讓疼痛減輕,這從寶寶的反應就可觀察出。一個哭鬧不休、身體不舒服的寶寶,藉着撫觸可以讓他安靜下來。

4.增加睡眠

研究顯示,接受撫觸的新生兒大部分能安然入睡,而且也比較少哭鬧,不安情況大幅降低。

5.促進恢復

早產兒接受撫觸,可平均提早出院6天;患病的足月新生兒也可在撫觸中得到更好的恢復。

二、嬰兒撫觸需要的條件

撫觸時小兒應在溫暖的環境中,嬰兒體位舒適,安靜不煩躁,不能在飢餓或剛吃完奶時撫觸。撫觸者的雙手要溫暖、光滑,指甲要短,無倒刺,並不戴首飾,以免劃傷孩子的皮膚。可以倒些嬰兒潤膚液於手掌中,起到潤滑作用。

三、嬰兒撫觸的順序

頭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

四、嬰兒撫觸的步驟

1.撫觸臉部以舒緩緊繃的臉部。從前額中心處用雙手拇指往外推壓,眉頭、眼窩、人中、下巴,同樣用雙手拇指往外推壓。

2.撫觸胸部以通暢呼吸促進循環。雙手放在兩側肋緣,右手向上滑向嬰兒右肩,復原,左下以同樣方法。

3.撫觸手部以增加靈活反應。將嬰兒雙手下垂,用一隻手捏住其胳膊,從上臂到手腕輕輕擠捏,然後用手指按摩手腕。

4.腹部撫觸有助於腸胃活動。按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用指腹在嬰兒腹部從操作者的左方向右按摩。

5.腿部撫觸可增加運動協調功能。按摩嬰兒的大腿、膝部、小腿,從大腿至踝部輕輕擠捏,然後按摩腳踝及足部。雙手夾住嬰兒的小腿,上下搓滾,並輕拈嬰兒的腳踝和腳掌。

6.撫觸背部以舒緩背部肌肉。雙手平放嬰兒背部,從頸部向下按摩,用指腹輕輕按摩脊柱兩邊的肌肉,然後再次從頸部向脊柱下端迂迴運動。

五、嬰兒撫觸注意事項

1、選好最佳時段、最佳時間

爲小寶寶做撫觸的最佳時段:在兩次餵奶之間,寶寶的情緒穩定,沒有哭鬧和身體不適的時候。最佳時間:因爲小寶寶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所以每個撫摸動作不能重複太多,先從5分鐘開始,然後延長到15-20分鐘。

切忌在寶寶過飽、過餓、過疲勞的時候撫觸,否則不但不能讓寶寶享受親子之間的快樂,反而讓他對此很反感。

2、做好充足準備

讓室溫保持25度左右,選擇比較安靜、光線不太刺眼的地方。給寶寶和你選一首柔和的音樂,幫助你們放鬆;提前準備好寶寶的毛巾、尿布、乾淨的衣物,撫觸結束後給寶寶換上。讓你的雙手也保持溫暖,開始前先溫柔的和寶寶聊一會,“媽媽要摸摸你的小臉”,在你們彼此之間感動需要對方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撫觸了。

3、力度要根據寶寶的感受隨時調整

給寶寶做撫觸時,手法的力度要根據孩子的感受做具體調整。通常的標準是:做完之後如果發現孩子的皮膚微微發紅,則表示力度正好;如果孩子的皮膚不變顏色,則說明力度不夠;如果只做了兩三下,皮膚就紅了,說明力量太強。另外隨着孩子年齡的增大,力度也應有一定的增加。

4、記住各部位安全點

頭部:雙手捧起寶寶頭部時,要注意他的脊柱和頸部的安全。另外,千萬不要把潤膚油滴到寶寶眼睛裏。

腹部:撫觸的時候要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有利於孩子胃腸消化。小寶寶的臍帶還未脫落時,撫觸一定要小心進行,最好不要碰到它。

關節處:寶寶最容易感到疼的地方,所以要自如地轉動寶寶的手腕、肘部和肩部的關節。不要在寶寶關節部位施加壓力。

5、不必循規蹈矩

媽媽在給寶寶做撫觸時,不一定非要按照從頭到腳、從左到右的順序,每個動作一一做到。因爲小寶寶是不會被這些規矩左右的,有的寶寶就喜歡別人撫摸他的小肚子,而有的寶寶則喜歡動動小手,動動小腳。所以撫觸應該是按照自己寶寶的喜好來安排,你可以打亂撫觸的順序,或自創幾個寶寶喜歡的動作。

6、寶寶情緒不好時,撫觸STOP

對於撫觸來說,唯一的紅燈就是寶寶的情緒。寶寶哭了,撫觸就要停止。先找找原因,尿布是不是溼了?肚子是不是餓了?還是想睡覺了?或是哪裏不舒服了?如果不是這些客觀原因,就是寶寶不喜歡撫觸。因爲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不同的,當他不願意接受撫觸的時候,最好給他一些其他的活動,比如一段優美的音樂,或是一個輕鬆的遊戲。同樣可以達到撫觸的效果。

7、撫觸的內容要按照寶寶年齡需要而定

寶寶長牙的時候,可以讓他仰面躺下,多幫他按摩小臉;到了要爬的時候,再讓他趴下,幫他練習爬爬;學習走路的時候,除了多給他做些腿上的按摩外,小腳丫也是很重要的。另外,除了讓寶寶身體放鬆外,更重要的是讓寶寶心情上得到放鬆。所以撫觸的時候應該對他更溫柔。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