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立秋的由來

立秋的由來

來源:歐巴風    閱讀: 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立秋的由來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爲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着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纔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立秋一般預示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爲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着,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爲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