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你知道什麼是淋病以及發病的表現嗎?

你知道什麼是淋病以及發病的表現嗎?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淋病(gonorrhea)是淋病奈瑟菌(簡稱淋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統化膿性感染爲主要表現的性傳播疾病[1]。是一種古老而又常見的性病。近年來發病率居我國(中國)性傳播疾病首位,淋菌爲格蘭陰性雙球菌,呈腎型,成雙排列,離開人體不易生存,一般消毒劑容易將其殺滅。多發生於青年男女。

你知道什麼是淋病以及發病的表現嗎?

人類在古時候就發現了這種疾病,《聖經》上就有這樣的描述。17世紀來, Boswell曾形象地描述了他本人的發病情況,反覆感染、併發症及治療情況。 John Hunter(1728-1793年)認爲根據傳染的部位可決定疾病的類型,例如淋病是發生在粘膜上,而梅毒下疳則發生在皮膚上。

在我國,公元前2-3世紀,《黃帝內經素問》載曰:“膀胱不和爲癃。”公元二世紀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這樣描述淋病的:“小便如漿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公元7世紀隋朝巢元方在《諸病源候總論》中把淋病分爲七淋,即石淋、氣淋、膏淋、癆淋、熱淋、血淋、寒淋,並把膏淋列爲急性淋病,癆淋列爲慢性淋病。

解放前,我國一些城市的淋病發病率爲20%左右。解放後在1953年早期病人已近絕跡,1960年基本上完成了晚期病人的普查普治,1964年已基本消失淋病。由於淋病是世界各國發病率最高的性傳播疾病,接觸者感染率高,潛伏期短,可在短期內病例成倍增長。又由於1976年西非和東亞出現了耐青黴素的淋球菌菌株以來,世界淋病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我國自1975年以後,淋病又死灰復然,病人逐年呈直線增多,是性病主要發病病種。如上海地區性病就以淋病爲主,約佔90%以上。

淋病的病原體即奈瑟菌,是1879年由Neisseria首次分離出的淋病雙球菌,因而淋病雙球菌又稱爲奈瑟又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s)。淋病雙球菌呈腎形,兩個凹面相對,大小一致,長約0.7微米,寬0.5微米。它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革蘭染色陰性,最適宜在潮溼,溫度爲35℃,含2.5-5%二氧化碳的環境中生長。常存在多核白細胞內,橢圓或球形,常成雙排列,無鞭毛、無莢膜、不形在芽孢,對外外界理化條件的抵抗力差,最怕乾燥,在乾燥環境中1--2 小時即可死亡。在高溫或低溫條件下都易致死。對各種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也很弱。

正常成年男性尿道長15-18釐米,舟狀窩粘膜由鱗狀細胞組成,前尿道粘膜由柱狀細胞組成,後尿道及膀胱粘膜由移行上皮細胞組成。細胞的排列及層次以細菌的抵抗力各不相同,舟狀窩系復層鱗狀細胞重疊組成,對淋病雙球菌抵抗力最大。前尿道柱狀細胞是成行排列而且是單層結構,一遇感染,病菌即可由細胞間隙進入粘膜下層,引起嚴重病變。後尿道及膀胱三角區的移行上皮由於受解剖結構上的限制,不能伸縮自如,也易受侵襲。膀胱壁除三角區具有很大伸縮性,移行上皮能起鱗狀細胞的作用,從不受淋病雙球菌的影響。

淋病雙球菌進入尿道後,藉助於菌毛,蛋白Ⅱ和lgAl分解酶迅速與尿道上皮粘合,淋病雙球菌外膜的蛋白轉至尿道的上皮細胞膜,繼而淋病雙球菌被柱狀上皮細胞吞食,然後轉至細胞粘膜下層,通過內毒素脂多糖和補體,lgm等的協同作用,於該處造成炎性反應。36小時後,即引起嚴重的粘膜紅腫,並有膿液出現,白細胞均集中於細菌叢的周圍。細菌進入尿道腺體和隱窩以後同樣可自粘膜層深入下層組織。各腺窩及套開口,爲細菌進入要道,病理變化較其它部位更爲嚴重。腺管及窩開口常被阻塞,分泌物不能外泄,造成腺和窩的膿腫。

經過炎性反應以後,尿道粘膜大半壞死,反應嚴重的,粘膜下層組織,甚至海綿體也受影響,因而發生尿道周圍炎、脈管炎、淋巴結炎和腹股溝淋巴結炎等。修復時所有被破壞的細胞均爲鱗狀細胞所替代,修復的粘膜增厚、增硬、容易出血。粘膜下層、腺窩及其它周圍組織受到侵襲時,多爲結締組織所替代。感染嚴重或反覆發作的,可出現纖維化,引起尿道狹窄。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