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傾聽艾滋病患者的心聲

傾聽艾滋病患者的心聲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1月28日下午,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報告廳,一場由醫生、護士及社會各界志願者參加的聯歡活動正隆重舉行。而在這一張張幸福洋溢的面孔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羣體――艾滋病患者。

傾聽艾滋病患者的心聲

艾滋病就在每個人身邊

今年12月1日是第19個“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題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諾”。

長久以來,艾滋病一直是個諱莫如深的字眼,似乎離人們很遙遠。殊不知,中國艾滋病疫情已處在由高危人羣向普通人羣大面積擴散的臨界點。

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於今年1月25日聯合發佈的《2005年中國艾滋病疫情與防治工作進展》顯示,截至2005年底,中國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約65萬;2005年新發生病毒感染者約7萬,其中經性傳播佔49.8%,經注射吸毒傳播佔48.6%,母嬰傳播佔1.6%。

有關數據顯示,艾滋病在中國31個省市正以迅猛的速度蔓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每年40%的速度遞增;有5萬因艾滋致孤的兒童需要照顧。這些數字都說明一個事實:艾滋病離我們並不遙遠。

艾滋病患者太孤獨了

在北京佑安醫院的聯歡會上,《生命時報》記者嘗試與其他人交流,但都不成功。直到看到曉嵐(化名),記者才找到了答案。她坦言,艾滋病患者非常敏感,不願別人知道自己的情況,這與社會上對這一羣體仍然存在歧視有關。“我在半年前因爲輸血感染了艾滋病,從此我的生活完全改變了。在患病前,我每天晚上都要親親寶貝女兒纔會去睡覺。可自從查出患病後,我都要抑制極大的衝動,送孩子睡覺後,趕快轉身離開。”她含着淚水告訴記者,“雖然艾滋病不會通過親吻傳播,但我害怕,不想讓自己的家人冒任何危險。”

積極樂觀的杜重生(化名)則完全顛覆了記者腦海中艾滋病患者的形象。2004年,杜重生被確診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這對從小就失去父母的他來說,簡直是個晴天霹靂。他萬念俱灰,一度產生了輕生的念頭。“最可怕的是,我患病的消息不脛而走,周圍的環境和社會關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朋友疏遠我,親戚像躲瘟疫一樣迴避我。”

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加入北京佑安醫院的“愛心家園”後,醫務人員的熱情和周到的醫療服務,讓他重燃起求生的慾望。

在兩年多的治療過程中,重生還承擔起志願者的工作。他每天出入病房,問候病友,爲其煲湯、買水果。“其實,很多艾滋病患者是被病嚇垮的,他們有巨大的心理壓力,卻不能對他人傾訴。很多人都想到過死,有的甚至嘗試過多次。我們同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這種一幫一的方式可以讓他們放下包袱,勇敢地面對疾病。”

“愛心家園”的一位護士告訴記者:“其實,大多數情況下,艾滋病患者和正常人沒什麼兩樣,不同的是他們太孤獨了,需要更多的親情和幫助。”

#p#副標題#e#  365天都該關注艾滋病

70歲高齡的徐蓮芝教授是中國最早治療艾滋病、治療病例最多、經驗最豐富的專家之一。1998年,她在北京佑安醫院成立了我國第一家關愛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愛心家園”,幫他們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那裏的患者和醫護人員都親切地稱呼她爲“徐媽媽”。2000年,聯合國祕書長柯菲·安南的夫人來中國瞭解艾滋病防治情況時,稱讚她是防治艾滋病的“世界級功臣”。

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徐教授眼裏始終噙着淚水:“我一直跟患者們說這麼一句話,什麼都可以丟掉,但希望不能丟。我很欣慰,經我搶救過來的病人,現在不但堅強地活着,還在儘自己所能幫助別人。”

有件事情讓徐教授記憶深刻。2005年,一次打車時,出租車司機認出了她,跟她聊了一路。下車前,司機大聲說:“徐媽媽,您放心。現在即使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坐在旁邊,我也不怕,因爲我知道,這種接觸方式不會傳染艾滋病。”

但徐教授指出,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難。比如,一些地區和部門仍不重視,造成目前大規模流行的潛在危險因素依然存在。“全社會應該理解、關愛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並積極投入到預防艾滋病、反對艾滋病歧視的行動中。這樣,防艾工作才能順利進行。”

“要讓全社會都能接受我們,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杜重生告訴記者,他希望政府可以免費提供一些藥物來治療合併感染,對一些貧困患者開展免費檢測。“對一個艾滋病患者來說,患了這種病,就意味着他會失去工作甚至家庭,沒有任何經濟來源。這個時候,必須有人幫他一把。”

採訪臨近結束時,杜重生若有所思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希望人們不要在12月1號這天才想起我們,艾滋病應該是一年365天都在關注的事情。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