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我們對待艾滋病的態度對嗎?

我們對待艾滋病的態度對嗎?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對待艾滋病的態度對嗎?

第22個世界艾滋病日即將來臨,有關預防艾滋,關懷艾滋病人,關心弱勢羣體的資訊開始鋪天蓋地涌現。不管你願不願意,普通民衆在每年12月1日前後都要被動經受艾滋病相關資訊的洗禮。筆者不禁想到,這種灌輸式的、惡補式的洗禮到底有多大效果?艾滋病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要問艾滋病到底離你有多遠,我的回答是:空間上來說,也許兩三米,也許幾百米,但最多不過幾千米;時間上來說,也許幾個小時,也許幾天,但最多不過幾個月。這句話無需解釋,理解的自當理解,不理解的解釋也不理解。 

當然,現在提及艾滋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非但知曉,還能說出一大堆相關觀點。筆者近期由於工作關係,瀏覽了一些網上流傳的帖子,慢慢體會到,真正的危險也許並非來自艾滋病本身,而是來自我們的無知。許多表面上看似正確而且被廣泛認同的觀點,其實經不起深究,而且往往對遏制艾滋病的傳播無益。以下列舉數例,以正視聽。#p#副標題#e#

1、“千萬別與艾滋病人發生性關係。”?

這條言論真是“正確的可怕”。艾滋病只有三條傳播途徑,經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好了,我母親不是病毒感染者,我也不輸血,唯一可能的漏洞來自性。禁慾不現實,那麼只要我只和“不攜帶艾滋病毒的人”發生性關係,我就是安全的。 

但是問題的實質不在此處。如果真的能實現只和所謂“不攜帶艾滋病病毒”的人發生性關係,當然安全。問題是,你不知道誰攜帶,誰不攜帶,而且永遠不會知道。很多攜帶者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攜帶,另一些攜帶者由於社會壓力等方面的原因往往隱瞞事實。這條正確到可怕的言論無法操作,而且操作起來非常危險。

更進一步講,這是一條非人道的,歧視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的言論。艾滋病病人有和普通人一樣的性需求,而且有和普通人一樣的性權力。只是在此之外,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多了一條義務,就是運用一切可能的措施阻止艾滋病毒的進一步擴散。當然,選擇禁慾最安全,但選擇禁慾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額外的”“高尚的”付出,他可以選擇,但別人不能要求。    而且,人生存在無數的可能性,未來會發生什麼,不可預計。你禁慾三年,也可能會毀於一夜。有些情境下,人的脆弱會打敗堅強,獸性會打敗人性。

任何企圖孤立,排除艾滋病毒攜帶者的言論,究其本質都是偏頗的。它只能使艾滋病毒攜帶者和患者感受到更大的社會壓力,感受到更大的不公。這種言論是反社會型艾滋病毒攜帶者的催生劑,只要有一人因爲過大的社會壓力而崩潰,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其危險程度不可預計。而只有足夠的寬容,足夠的關懷,加上科學合理的引導,才能安撫艾滋病毒攜帶者那顆已經受傷的心,調動個人最大的能動性,阻止病毒的進一步擴散。#p#副標題#e#

我們對待艾滋病的態度對嗎? 第2張

2、“年輕人要潔身自愛,不要發生婚前性行爲。已婚者不要發生婚外性行爲。任何人都不要參與賣淫嫖娼。”?

筆者認爲,一切脫離實際的空洞說教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首先要認清事實,然後針對事實制定措施。而不是想當然,禁止這個,禁止那個。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事,喝水有時候能噎死人。但是誰都不會因爲危險的存在而戒掉喝水。

同理,性需求和喝水一樣非但正常,而且正確。孔子言:食色,性也。尼采認爲,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個人快樂時另一個人不那麼快樂。而只有性是“自然慷慨的賜予”,性是一件我快樂你同樣快樂的事。“性愛與同情感和崇拜之情在一點上是共同的,即一個人通過做使他自己愉快的事同時也給另一個人以快樂,這樣一種仁慈的安排在自然中並不多見!”--尼采。

毋庸置疑,婚前同居普遍存在,人人都耳聞目睹。婚前性行爲也廣泛存在於我們周圍。一件客觀存在的對人人都無害的事憑什麼要禁止?而且中國的結婚年齡普遍較晚,性成熟到結婚往往要很長的時間。筆者認爲,合理的緩解和釋放往往比壓抑要好。魯迅教導我們: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同理,婚外性行爲和賣淫嫖娼也是客觀存在,他們不會因爲你拿一片葉子障目就自動消失。很顯然,人們也不會因爲存在傳播性病、艾滋病的風險,而放棄獲得這種快餐式快樂的權利。

顯然,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這種“存在”的基礎上制定適當的應對措施,而不是妄圖消滅這種不可能消滅的“存在”。當前,安全套的使用是阻止病毒傳播的最有效途徑。如果安全套使用正確,阻止病毒的效率可以達到100%。此處“正確”使用的含義包括:質量可靠的安全套,性行爲過程中一直使用和過後的妥善處置。筆者此處之所以不用“避孕套”,是因爲這層薄膜用於“阻止病毒傳播”方面的作用要遠遠大於它用於“阻止精子和卵子相遇”方面的作用,因爲現代社會單純爲繁殖而進行的性活動所佔比例顯然微乎其微。
所以,危險的性行爲客觀存在,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如何讓這種危險的性行爲安全化,而不是一棒子打死,禁止性行爲的發生。危險的不是性,而是無保護措施的性。#p#副標題#e#

我們對待艾滋病的態度對嗎? 第3張

3、“預防艾滋,遠離同性戀。”?

讓筆者痛心疾首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言論居然還在網上有着廣泛的擁躉。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謬誤,這句話就是對這條言論的最好註解。

11月24日,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報告》暨《2010年艾滋病防治前景展望》在上海發佈。中國衛生部長陳竺在發佈會上表示,國內新發現的感染者中,經性行爲傳播艾滋病的總體比例超過了70%,同性間的傳播已經達到了32%,中國非常關注包括同性性行爲傳播在內的經性行爲傳播艾滋病上升的問題。

媒體在此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媒體是斷章取義這個成語的忠實實踐者。請注意,經性傳播佔70%,同性間傳播佔32%,那麼異性間傳播佔多少?對,38%。所有的媒體都在引導民衆關注同性間性傳播,卻用迴避來矇蔽大衆的眼睛,讓他們忘記經異性間性傳播同樣危險甚至更危險。

由於調查研究的阻力和獲取數據的方式不同,男性性接觸人羣在人羣中所佔比例是多少,不同的研究機構得出的結論往往相差很遠。不過1--5%之間似乎是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數字。那麼,男性性接觸人羣在人羣中是少出派,然而他們卻爲“艾滋病毒的傳播”貢獻了32%的比例,幾乎接近數量大得多的異性性行爲的傳播。這個事實說明,男性同性戀者是高危人羣中的高危人羣。#p#副標題#e#

當然,筆者沒有進行過調查研究,只能在此做一番“常識”上的推測。首先,男男性行爲不涉及避孕,這就使很多“圈內人”放棄安全套的使用。其次,男同性戀者往往存在亂交、一夜情、性伴數量龐大等問題,他們雖然生活在社會“黑暗的角落”,但往往性觀念開放,隨機發生性行爲的機會很多。再次,男男同性戀人羣中進行肛門性交的人數衆多,由於直腸腸壁的特性,肛門性交是所有性交方式中最容易傳播病毒的一種。其危險性遠遠大於經陰道性交和口腔性交。綜上,皆是艾滋病毒在同性戀人羣中肆虐的原因。

其實,只就艾滋病病毒的傳播而言,危險性:男男性行爲>異性性行爲>女女性行爲。按照某些道學家的邏輯,我們都遠離同性戀還遠遠不夠,所有的女性都應該去搞女女同性戀,因爲那樣更安全。女性同性性行爲的體液交換極少,很少傳染病毒,所以比其他性行爲都安全許多。

事實上,這些性行爲都客觀存在而且顯然無法把一種人硬改變爲另一種人。所謂“遠離”,怎麼遠離?連東方不敗都清楚: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出?

筆者的看法是:不安全的,沒有保護的性行爲是罪魁禍首。這就要求同性戀人士要潔身自愛,注意自我保護,除非你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性伴,並且你的性伴也只有你一個性伴,否則最好廣泛使用安全套。

還有一個原因是,在中國,你不知道誰是同性戀。你以爲你在遠離的時候,很有可能實際上在接近。而這條言論本身同樣是歧視,孤立同性戀者的言論,而所有的偏見都是無知的。由於傳統的力量和廣泛存在的社會壓力,很多同性戀者會選擇結婚,病毒通過這條渠道向異性戀人羣大量涌入。而且,不可否認雙性戀者的存在。所以,如果同性戀者是極端危險的,那麼所有的人都是極端危險的,只是這種危險存在一定的“時滯”,它不會很快表現出來而已。#p#副標題#e#

如果我們只盯着同性戀者的危險看,往往就會忘記了異性戀者的危險。其實,不管你的性向如何,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爲都是同樣危險的。以羣體爲研究對象的概率對個體無意義,因爲只要有一次高危行爲發生,你感染病毒的概率就只有兩種,0或者1。所有,錯誤不在同性戀,不在性,而在無保護措施。

我們往往會說,高危人羣(比如同性戀者,農民工,性交易者,吸毒者,賣血者)的自我防護意識不足,沒有防護知識。可是我們往往忘卻,我們的社會有沒有給予他們學習正確知識的機會,有沒有給予他們寬鬆自由的空間和足夠的人道主義的關懷。

只有創造寬鬆的環境,廣泛傳播正確的保護方法,使人人都自覺自願進行日常的防護,纔是遏制艾滋病毒傳播的不二法門。我們不能把表面的理論擴大化,性可以傳播,我們就說性不好;同性戀者高危,我們就歧視同性戀者;賣淫嫖娼傳播病毒,我們就假裝性工作者不存在。在艾滋病已經遠遠不是一個簡單的醫學問題的今天,所有有素質的現代“公民”必須樹立合理的,寬容的,科學的態度,才能對艾滋病的控制有所幫助。

當然,筆者並非專業人士,只是外圍的觀察者。以上提到定有許多偏頗之處,歡迎指正。

本站()原創,歡迎轉載,轉載務必註明出處及鏈接,或完整保留此版權信息。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