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藥品 > 茵陳

茵陳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茵陳

別名:綿茵陳、茵陳蒿、白蒿。

茵陳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歸經:歸脾、胃、肝、膽經。

入藥部位:爲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za Kit.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

茵陳的用法用量

用法:6~15g。外用適量,煎湯薰洗。

炮製:除去殘根和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屑。

茵陳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利溼熱,利膽退黃。

主治:用於黃疸尿少,溼溫暑溼,溼瘡瘙癢。

茵陳的配伍

1、《傷寒論》:茵陳、梔子、大黃。治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2、《玉機微義》:茵陳、附子、乾薑、灸甘草。治寒溼陰黃,手足逆冷,脈沉微細等。

3、《食醫心鏡》茵陳羹:除大熱黃膽,傷寒頭痛,風熱瘴瘧,利小便。以茵陳細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茵陳的禁忌

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者慎用。

茵陳的相關論述

1、《本草經疏》:茵陳,其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溼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溼除熱,溼熱去,則諸症自退矣。除溼散熱結之要藥也。

2、《本草鉤述元》: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溼熱者殊,而滲利爲功者,尤難相匹。

3、《本草圖解》:發黃有陰陽兩種,茵陳同梔子、黃柏以治陽黃,同附子、乾薑以治陰黃。總之,茵陳爲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也。

4、《別錄》:茵陳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採,陰乾。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