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養生三大戒 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養生三大戒 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養生三大戒 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養生三大戒

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欲大怒並大醉。

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

養生有三戒: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三者只要還有一個,就會損真元氣,損壞生命的根本。

大怒

人不可不怒,那種正氣凜然之怒是肝的生髮之氣的象徵,是血性的標誌,故“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但即使是這種怒,也要發而中節,不能過分。還有一種怒,是自私頑愚之怒,這種怒發起來,尤其沒有止境,怒不可遏。

怒,可以有,但大了就會動肝氣。怒則氣上,氣上則血上,氣血都不得平和,而且牽動了氣血就牽動了五臟。所以很多老年人往往因爲發怒,血壓升高,甚至中風。

大欲

大欲就是慾望,包括物慾、性慾。二者也可以有,但不可以大。太大了,它就會耗傷我們的精神氣血。只要有慾望,你就會想得到,就會挖空心思,從而耗費精神。即使得到了,也是得不償失。

大醉

人是可以飲酒的,喝到微醺也無妨,但千萬不要大醉。大醉會動五臟六腑,會傷神,而且酒能亂性。

佛家有五戒:殺、盜、淫、妄、酒。佛家主張把這五者完全戒斷,所以叫五戒。五戒是良師,在五戒過程中,會有很多很深刻的體會、感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臨終之前,告訴大家以戒爲師,提醒在持戒中體會佛法的意義。

儒家則是另一法門,並不把這五者完全戒斷,只不過是戒其“大”。你可以怒,可以醉,可以有各種慾望,但不要太大。到底何爲大何爲小,只能靠個人把握。

儒家養生以心爲本

儒家在論及養生時,多取“修身”之說,儒家“以心爲本”。儒家養生是通過鍛鍊、活動筋骨、培養道德以達到心靈的昇華,孔子提出了“知者樂,仁者壽”的養生主張。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個“仁”字。孔子將仁學說成是一種善行、善舉,並以此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提出“知者樂,仁者壽”,意爲只有成爲一個仁者,才能長壽,《黃帝內經》接受了孔孟的上述養生觀點,認爲那些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長壽者,多爲“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謂“德全而不危”。其後中國的養生家基本上依循這一思路,強調養生必須與道德修養相協調。孔子認爲:養生要從養德開始,要修身發揚人的善性,以清除心理上的障礙,取得心理的平衡,即“有大德者必得其壽” 。孔子並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貪求無厭)。”這種“三戒”的養生之道,儒家承認性生活在人類生活中的合理性,並認爲要恰到好處,不要縱慾過頭,從而伐性傷生;孔子還認爲,一個人的心情要“申申如也”,對任何事物都抱樂觀的態度。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爲準繩

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爲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準,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體現。其影響所及,養生學中幾乎無不循爲法式。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淮南子,詮言訓》之“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抱朴子·釋滯》之“人復不可絕陰陽(指房事)……唯有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乃至於明萬全《養生四要》之“人食必兼昧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歠(音輟chuò。飲;啜)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苟不知節,必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其中和之氣傳化之遲,斯成菀病之積”等等,莫不從其“允中”之道。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