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復旦投毒疑案 毒藥或爲N二甲基亞硝胺

復旦投毒疑案 毒藥或爲N二甲基亞硝胺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上午瀏覽網上新聞,看到復旦大學一名研究生在2013年4月1日意外中毒的報道,復旦大學的相關告知中提到依據4月11日上海警方的通報,在受害人寢室飲水機中檢測到有毒物質,雖然並不清楚具體毒物是什麼,但是熱心網友提供的有限發病描述提示,受害人極有可能是出現了急性肝壞死、肝功能衰竭及肝性腦病。果真如此的話,受害人的預後不容樂觀。

復旦投毒疑案 毒藥或爲N二甲基亞硝胺

待下午再次上網追蹤相關報道,竟然看到了不幸的消息,受害人已經於4月15日不治身亡。由於上海警方的努力,案情披露懷疑是一起學友加害的惡性投毒事件,一時間人們紛紛予以譴責,並多次提及當年清華才子朱令的悲慘遭遇。

境遇相似,但是這次肯定不是鉈中毒所致。受害人4月1日晨飲水覺出怪味,1小時後開始出現噁心,嘔吐,中午出現寒顫,體溫升高至39.7度,感腹部隱隱作痛,遺憾的是未能看到患者肝臟酶學和膽紅素指標變化的描述。從網友提到醫院給予輸血漿、凝血因子和人工肝治療的救治措施分析,恐怕還是發生了急性肝損害,那麼究竟是何種毒物致受害人於死地呢?

進入到21世紀以來,化學品已經成爲人類生活、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據不完全統計,每天有20餘種新的化學物質進入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其中有60多萬種化學品實現了成規模的商業生產領域,其中相當一部分具有各種不同的毒性效應;因此,在各種意外中毒事件中,尤其是蓄意投毒行爲,由於醫療機構毒物檢測手段的匱乏,給病因學判定帶來極大的困難。

不同的化學物質其毒性效應不盡相同。就能夠導致肝臟損害的化學物質而言,涉及到鹵代烴類,如網友提到的四氯化碳,藥物類、金屬和類金屬、農藥、有毒動植物等爲數衆多的類別。臨牀上曾經有過誤服鹵代烴-三氯甲烷、三氯丙烷導致急性肝壞死進而致人死亡的病例,與本起中毒事件受害者的臨牀轉歸極爲相似;但是該起中毒事件在飲水中投入鹵代烴類毒物的可能性很小,理由是該類物質屬於脂溶性,不溶於水,在物理性狀上能被人一眼看穿,同樣的道理,四氯化碳的嫌疑也能排除掉。

有網友稱犯罪嫌疑人所投毒物爲四氧嘧啶,該物質通常用於製作動物的糖尿病研究模型,雖然具有水溶性,也具有一定的肝毒性,但是其主要的毒性效應還不屬於典型的肝臟毒物。至於網上提及的N-二甲基亞硝胺,由於同時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特徵,能夠通過消化道吸收進入人體,其急性毒性試驗爲高毒物質,經動物實驗研究證實爲典型的肝臟毒物,以此比對,能夠解釋患者中毒的臨牀表現。

在醫學實踐中,能夠看到一種毒物因接觸劑量、接觸方式不同而導致不同的中毒表現特徵;另一方面不同的毒物也能導致極爲相似的中毒臨牀表現;這是中毒醫學病因學診斷的難點之一。無論是何種毒物導致復旦大學研究生中毒身亡的悲劇,就臨牀救治現實狀況而言,是沒有特效解毒劑可供應用。早期診斷、爭取以洗胃的方式早期清除毒物,以合理的方式及早進行血液淨化,是改善中毒者預後的關鍵救治環節。一旦致死劑量的毒物進入人體並顯現毒性效應,基於劑量-效應關係的普遍規律,現代醫學也回天乏術。

文章作者:郝鳳桐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