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怎樣看待同性戀,世界態度悄然變化

怎樣看待同性戀,世界態度悄然變化

來源:歐巴風    閱讀: 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樣看待同性戀,世界態度悄然變化

“在擁有1400萬人口的德里,尋找同性戀者會很困難嗎?按照統計規律,這裏應該有大約100萬名同性戀者。”帶着這樣的疑問,英國《獨立報》記者幾天前在這個古老東方國度的大城市裏,開始了“探尋之旅”,“地圖”是網站上列出的同性戀光顧之地。但他們找了4個地方都一無所獲。但《獨立報》記者還是感受到“在印度,同性戀的生存環境正逐漸變得寬鬆”。與印度有相似之處的是中國、韓國等東方文化國家。在飛速發展的社會進程中,它們都對這一羣體表現出了更多的寬容,但本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也不可避免地仍在釋放着壓力。其實,無論是在同性戀者已躋身政壇的歐美,還是在該羣體遭嚴重歧視的非洲,同性戀雖然都已不再是禁忌話題,卻也能輕易地觸動國家的敏感神經。

發生在東方國度的碰撞

《獨立報》18日稱,在同性戀被宣佈不再屬違法行爲的6個月後,孟買開設了印度首家同性戀用品商店;印度去年舉行了首次合法的同性戀遊行;在印度報紙分欄廣告裏,還赫然列有“同性戀按摩”廣告。而著名寶萊塢電影製作人阿尼爾•夏爾馬即將推出一部同性戀題材電影,該片被稱爲“印度版《斷背山》”。4年前,一部同性戀題材的小製作電影《我的兄弟Nikhi》刪去大量敏感鏡頭後在印度上映,《紐約時報》說,“該片平靜而溫和地通過了印度電影敏感的神經”。而1997年反映女同性戀的影片《火豔》上映後,憤怒的印度人曾砸毀了影院。如今這部敏感題材電影的導演說:“在第377條款被修訂之後,相信印度觀衆有足夠成熟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問題。”

這位導演提到的“第377條款”是在印度存在了近150年的反同性戀法案,它規定,“任何違反自然定律的性行爲”,均處以最低10年、最高終身監禁的刑罰。儘管不斷有人要求廢除該條款,但印度政府幾經權衡,還是不敢觸碰這個“禁區”,直到去年7月新德里高等法院宣佈同性戀不再屬犯罪行爲。對印度各界來說,這是一個大膽的裁決。事後,印度國會謹慎地表示這“與政黨無關”;衛生部和內政部都要求駁回此決議;軍方高官強調,同性戀在印度三軍中不可能合法化。一些宗教領袖則強烈抨擊這是“對印度宗教與道德價值的攻擊”。

對於文化傳統強大的印度社會來說,接受同性戀並非易事,即使是那些自稱“觀念開放”的人。正如印度爲數不多公開同性戀身份的瓦倫對《獨立報》所說:“如果同性戀者是別人的兄弟,他們也許會說這很酷,但如果是自己的兄弟,他們會說,‘噢!我的老天!’”《獨立報》說,在印度這個建立在婚姻制度上的傳統社會,父母總是告訴子女要結婚育子,過傳統的生活,因此,大多數同性戀者選擇不公開身份。

在另一個古老的東方國度———中國,這個敏感話題也一次次衝擊着社會的承受底線。美國CNN18日報道稱,一場差點可以標誌中國對同性戀羣體開放態度的“同性戀先生”比賽,最終被取消了。英國《泰晤士報》說,此事表明同性戀距離被這個保守社會接受還有很遠的路要走。CNN還援引一位劉姓先生的話說,他不敢告訴父親自己的身份,“我父親根本不相信世界上會存在同性戀”。

很多西方媒體承認,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的看法發生了巨大改變。本月初,《中國日報》在頭版報道了中國出現的首例同性戀婚姻,儘管它尚不合法,對此,法新社稱,這表明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在進一步開放。《獨立報》去年底還報道了中國首家受到政府支持的同性戀酒吧開業一事,並稱其實在中國許多城市都有同性戀酒吧,它們並未受到政府幹涉。《澳大利亞人報》18日回顧了中國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開放腳步”:1997年,同性戀不再被視爲犯罪;2001年,同性戀不再被列爲精神疾病,“中國社會的容忍度無疑在提高”。文章還承認,公開同性戀身份可能給家人造成深深的、甚至是永久性的裂痕,在這一點上,“中國與許多西方國家及傳統社會是一樣的”。#p#副標題#e#

美歐同性戀面孔越來越多

在美國,同性戀者開始向政界挺進。去年12月,“航天城”休斯敦選出一位女同性戀市長,美國從而首次擁有了大城市同性戀市長;同月,26歲男同性戀羅達倫當選加州硅谷地區坎貝爾市長,成爲美國最年輕的同性戀市長;近日,在民風保守、摩門教徒佔主流的猶他州,一名女同性戀議員自願擔任一對男同性戀朋友的代孕母親。而在歐洲政治圈,同性戀已成爲一種“時尚”。去年2月西於爾扎多蒂就任冰島總理,成爲世界上首位公開同性戀身份的政府首腦。德國去年迎來一位同性戀副總理兼外長———韋斯特韋勒。法國總統薩科齊任命同性戀者弗雷德裏克•密特朗爲文化部長。英國有11名議員公開了“同志”身份,其中內閣裏有兩位。

歐美對同性戀的寬容態度也不過是近30年來的事。西於爾扎多蒂就曾感嘆,30年前她開始政治生涯時,“冰島對同性戀是極度恐懼的”。而美國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歷了鬥爭最激烈的年代。2008年轟動美國的電影《米爾克》講述的就是那段歷史。米爾克是美國第一個民選出的公開同性戀身份的政府官員,他最終死在保守派政敵的手中。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在清教徒立國的美國,同性戀都被視爲異端,直到1996年才宣佈同性戀者享有憲法保護的平等權利。

在歐美,同性戀話題直到今天也並非沒有禁忌。美國每次總統大選,同性戀婚姻問題都會反覆被拿出來拷問候選人。在同性戀者最多、風氣最開放的加州,同性戀婚姻先被同意後又遭禁止,鬧得沸沸揚揚。去年著名真人秀節目“美國偶像”最後對決中,一人是嗓音優美、打扮美豔的男同性戀亞當,另一人是長相淳樸、來自中部小城的虔誠教徒克里斯,最終,美國民衆把克里斯推上了冠軍寶座。媒體評論說,亞當的同性戀身份是他失利的主要原因。此後,亞當在超過1400萬人觀看的美國音樂獎頒獎典禮上與一名男鍵盤手接吻,直播該典禮的美國廣播公司立刻接到大量投訴,只好在後來的新聞中刪除該鏡頭。歐盟去年的調查報告稱,超過半數的歐盟民衆認爲性傾向歧視在自己所在的國家非常普遍。#p#副標題#e#

拉美、非洲傳統勢力更強大

墨西哥城市中心著名的玫瑰區,夜間一派迷人景象。窄小的巷子裏,朦朧的粉色或紅色燈光從酒吧或俱樂部中散發出來,同性伴侶們或擁抱或親吻,手牽手在街上顯示着恩愛。這一切早已不能再讓經過的人們驚訝了。去年底,墨西哥城通過立法賦予同性戀婚姻合法權利,墨城成爲天主教勢力強大的拉美地區首個通過類似立法的首都城市。

安東尼奧.弗洛雷斯是一位模特,他說,墨西哥一些較小的州依舊保守,因此在小地方出生的他,來到摩登的墨城玫瑰區尋找工作機會,也尋找能夠認同他的圈子。玫瑰區時尚亮眼,餐廳精緻小巧,服裝店的衣服永遠古怪迷人,還有毫不忌諱展示的情趣用品店,讓這裏成爲“同性戀者的天堂”。研究者說,這裏和上世紀50年代具有標誌意義的紐約格林威治鎮一樣。

但即便得到了法律許可,墨西哥很多同性戀者還是拒絕公開承認自己的性取向。墨媒體認爲,在這裏,羅馬天主教的觀點仍對人們的言行有着巨大影響。墨城去年底通過同性婚姻及收養法案後,墨西哥天主教教堂曾號召拒絕同性婚姻在教堂舉行。墨右翼組織和天主教會表示,投票讓這一法案得以通過的議員都是“罪人”。不久前,巴西總統盧拉向國會提交了有關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提議後,也遭到巴西主教聯合會的嚴厲譴責。在拉美,同性戀者被視爲高危人羣。2008年美洲艾滋病研究基金會調查顯示,拉美同性戀和雙性戀者患艾滋病機率比普通人羣高出33%,而26%的墨西哥同性戀者患有艾滋病,這一比率在拉美最高。

在非洲,同性戀遭到來自當地傳統文化的反抗最爲激烈。去年底,烏干達年輕議員大衛•巴哈提提出表決《反同性戀法案》,要求大大加重對同性戀的量刑。此事令烏遭到美國、瑞典等國的威脅,聲稱要對其停止援助。但烏總統1月初依舊對烏干達《新景報》稱,會推動修改該法案,而這意味着烏當局將堅決推出這部法律。《新景報》以及英國BBC都承認,這項議案得到了絕大多數烏干達人的民意支持。自議案提出後,巴哈提成了名人,烏首都坎帕拉街頭不時出現支持他和法案的遊行隊伍。《星期日泰晤士報》17日稱,在非洲,圍繞同性戀的爭執已經上升到了對美國文化的爭議。文章稱,許多非洲人都贊同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的說法———他認爲同性戀是性墮落者,同性戀以前在非洲根本不存在,是白人將其引入到非洲,“讓白人去幹那些事吧!”在烏媒體看來,這是“西方試圖威逼非洲接受同性戀”。在整個非洲,同性戀者普遍遭到歧視。肯尼亞一名博客作者曾花了3個月進行“是否排斥同性戀者”的民調,結果令他震驚:96%的投票者覺得同性戀是可恥的。分析人士認爲,非洲許多國家的宗教勢力都很強大,不論伊斯蘭教、天主教或新教都嚴厲反對同性戀,傳統的非洲自然宗教也多認爲同性戀是可恥的;而非洲作爲全球艾滋病的重災區,更加重了對同性戀的恐懼和憤怒。唯一例外的是南非。2006年南非成爲全球第五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也是非洲絕無僅有的一個。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歷史系教授琳達•巴克特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同性戀的現象應該是全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但其後續發展和蔓延則受到社會環境及歷史傳統文化的制約。巴克特曼說,整個歐洲對此持開放態度,是因爲其受到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在古希臘時期,同性戀就不被反對;但東方文化一直講究陰陽調和,因此對同性戀一直持排斥態度。至於西方法律界近年來對同性戀的放開也是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因爲嚴格意義上講,法律是大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東方國家,對同性戀給予法制上更多的寬容和接受,現在還缺少相應的社會背景和人文基礎。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