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世衛組織:室外空氣污染爲新的致癌物

世衛組織:室外空氣污染爲新的致癌物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一個人走出家門,他可能就身處致癌物的包圍中。這可不是危言聳聽——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對外宣佈,確定室外空氣污染爲新的致癌物,致癌級別與吸菸、吃發黴的食物、遭受紫外線輻射、呼吸甲醛等歸爲一類。

世衛組織:室外空氣污染爲新的致癌物

“我們所呼吸的空氣已經被致癌的混合物污染,它不僅對環境衛生產生威脅,也是主要的癌症致死原因之一。”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一位負責人這樣告訴媒體。這家權威機構的主要職責是進行和促進對癌症病因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對癌症的流行病學進行調查和研究。

一直以來,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是全世界科學家關心的話題,可它的致癌性並不是在每一次實驗中都能清晰體現。爲此,甚至引起過一些爭論。

但這次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報告宣告了一個一錘定音的結果。“室外空氣污染作爲人類致癌物的結論,是由24位世界頂尖學者組成的工作團隊,回顧檢視了超過1000篇科學論文,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作出。”研究的主持者之一、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達納·盧米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10月24日,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專門就此問題發表了一篇詳細的報告。其中顯示,這超過1000篇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居住於歐美的人羣,那裏每立方米空氣中PM2.5的含量,大約在20~30微克左右。

室外污染空氣與黃麴黴素、砒霜、石棉、甲醛等戴上了同一頂“帽子”

“一個人每天都要進行幾千次呼吸,吸入約1萬升空氣。因此,人的肺部會吸入劑量可觀的空氣污染物,即使那些成分含量甚微。”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佈的名爲《空氣污染與癌症》的專題報告中,項目組成員喬納森·薩米特寫道。

這一次,被加入一級致癌物名單的除了大氣污染,還有顆粒物。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張金良教授的話說,這些困擾科學家們已久的小小顆粒物,終於被“戴上了一頂帽子”。

“這裏的空氣污染並不指特別的某種污染物”,張金良說,“就是每個人都呼吸的空氣。沒有例外。”

這頂名爲“一類致癌物”的“帽子”,意味着被污染的室外空氣是一種對人類有明確致癌性的混合物。“所謂人類肯定的致癌物,就是說流行病學的證據以及動物實驗的證據都很充分,都能證明這一物質對人類有致癌作用。”張金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如今,與空氣污染同戴這頂致癌“帽子”的,還有黃麴黴素、砒霜、石棉、甲醛、菸草以及檳榔等物質。

這些物質都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一一確定的。從1971年起,這一機構就開始組織專家“織帽子”——收集並回顧全球各地各類物質對人類致癌危險性的資料,並進行關於癌症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工作。這家機構將致癌物分爲五大類別:致癌物、很可能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和很可能不致癌。“可能致癌”的二類致癌物中包括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咖啡、泡菜,等等。

“作爲一個科研機構,我們的角色是給世界衛生組織或各國政府提供健康信息,使他們根據結果來採取恰當措施應對當下處境。”盧米斯博士在一封郵件中向記者解釋。

事實上,他們所撰寫的專題論文,權威得被媒體稱爲“致癌物百科全書”。多年來,這家機構一共宣佈了110多種致癌物。

這樣一個機構,當然無法忽視日益嚴峻的室外空氣污染問題。“機動車輛尾氣、工業生產、發電、家庭中固體燃料的燃燒,以及其他種種來源,已經污染了全球的空氣。”

但此前,即便是在最新最權威的醫學教科書上,空氣污染也沒有被列爲致癌的原因,雖然柴油尾氣早已被列爲致癌物。“‘戴帽子’的過程是比較謹慎的”,作爲研究院裏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室的主任,張金良曾經應世衛組織室內空氣污染專家組的邀請,參與世衛組織的國際研究項目。在她印象中,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今年1月就已經徵召在相關領域感興趣的研究者。

最終這一特別工作小組選入了24名專家,專門評估空氣污染的致癌性。他們來自11個不同的國家,“都是對這一領域比較熟悉的”。

與此同時,癌症研究機構還面向全球的學者徵求“你認爲與此有關的任何研究資料”,這些資料可能與大氣科學、流行病學、毒理學、癌症生物學等多方面有關。“如果那位專家研究的領域是室外大氣與癌症的關係,那麼全球與大氣污染和癌症相關的資料他都要蒐集到”。

這些論文依據其質量經過篩選之後,就挑出了最終呈遞到工作團隊手上的1000多份材料。

“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科學、非常複雜的過程。”張金良總結說。

“這些科學數據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人類暴露於被污染空氣中的流行病學研究,其次是那些暴露於空氣中的動物患癌實驗,還有就是癌症與空氣污染之間機理的研究。”盧米斯博士這樣告訴記者。

世界各地多有差異的資料卻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結果。盧米斯顯然對結論信心十足:“基於這些廣泛的科學信息,我們工作小組斷定,有充足的證據顯示污染的空氣是一種致癌物,不論對人類或是對動物都是如此。此外,也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會引發細胞損害以及其他能導致癌症的變化。”

他還指出,室外空氣污染程度加重後,風險增加的不僅僅是肺癌,甚至膀胱癌也可能增多,這一結果適用於全球所有地區。#p#副標題#e#

以往科學家們只簡單地認定空氣中某一項污染源爲致癌物,這一次他們把整個“室外污染空氣”都給塞到帽子裏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最近交出的這份報告,特別提及了PM2.5顆粒。這種來源廣泛、成分複雜的細顆粒物,如今已經被越來越多國家當做一項指標性的污染物。

而在學者們從忽視到重視的這一過程中,它在全球範圍內的平均濃度也從每立方米小於10微克發展到了每立方米約100微克。

比起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PM10),這種細顆粒物在大氣中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攜帶大量有毒、有害物質並可以進入支氣管和肺泡,而且“請神容易送神難”。

不同於大顆粒PM10僅僅在上呼吸道的“小打小鬧”,當人體吸入的細顆粒物數量龐大,呼吸器官過濾不過來時,細顆粒們就會不客氣地在人類身體裏“安營紮寨”——它們能夠直接進入細支氣管與肺泡,帶着隨身附着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屬、多環芳烴等)參與到血液循環系統與人體的新陳代謝中去,甚至到大腦的嗅覺神經軸突旅行一趟。

報告中所提到的“室外污染空氣”,便是這樣一種摻着細顆粒與各種污染物質的複雜混合物。

最近一篇發表於《環境與健康展望》雜誌上的論文顯示,粒徑在0.25~0.5微米之間的細顆粒物濃度數與居民健康、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係尤爲顯著。

以往,科學家們只簡單地認定空氣中某一項污染源爲致癌物,譬如柴油內燃機排出的廢氣。然而這一次,他們把整個“室外污染空氣”都給塞到帽子裏。

但對於環境科學教授張金良而言,空氣污染的危害遠不止這一頂帽子:它們在人體內的沉積帶來的可能是更大風險的哮喘、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過早死亡,當然,當下這串列表上也可以妥妥地加上肺癌與膀胱癌。

2012年,美國心理學會的一份報告稱,污濁的空氣對大腦沒有好處——它會損害兒童的認知能力,使得成人的認知能力面臨下降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抑鬱。

如果母親懷孕期間遭遇了空氣污染,生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遭遇注意力集中的問題,或是焦慮、抑鬱等症狀。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報告向國際社會發出一個強烈信號:採取行動,別再拖延了

“國內的研究比較零散,我們沒有條件像歐美那樣做大型的、很多年的追蹤調查,而這種隊列研究的結果往往很可信。”提起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這次的結論,張金良注意到他們的主要材料來自歐美科研機構,“所以你看到報告中提及的主要論據,都是基於歐美的環境做出的研究,是在PM2.5數值在20~30之間的情況。”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這次將室外污染空氣歸爲致癌物的主要證據之一,是今年7月間刊登於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的一篇論文。它綜合了在歐洲9個國家內進行的17項隊列研究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即便是在空氣污染水平低於歐盟標準(每立方米25微克)的環境中,暴露在室外污染空氣中的人也會有更大的風險罹患癌症。

這些研究追蹤了居住在歐洲的近32萬居民,在平均12.8年的追訪中,有2095名參與者最終患上了肺癌。

研究人員們發現,哪怕PM2.5是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每立方米空氣中每增加5微克細小顆粒,患肺癌的風險就增加了18%。而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含量、或是附近交通情況,與癌症都沒有出現明顯聯繫。

此前,歐盟曾通過《環境空氣質量指令》,希望各成員國能在2015年時將城區PM2.5的年平均指數控制在20以內,而主持這項研究的丹麥癌症協會中心研究員則非常簡潔地對媒體講述他們的新發現:“PM2.5越少越好,越多越糟”。

動物實驗方面的主要證據來自巴西聖保羅。研究人員將顆粒污染物注射到小白鼠的皮下,與其他研究的結果類似,顆粒物帶來了更大的風險:注射部位的腫瘤發病率也增長了。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主任希望,當將整個“室外空氣污染”都歸類爲一種致癌物以後,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口也許能夠有所醒悟:“這份報告應該向着國際社會發出一個強烈信號:採取行動,別再拖延了。”

話雖如此,不過,各地的空氣污染情況,實際大爲不同。

盧米斯博士就對記者表示,要減少空氣污染,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各國面臨的局面是不同的:“對比東亞與歐洲,空氣污染的水平、來源與成分都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國家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應對它。”

他也對位於法國的歐洲新聞網解釋這種不同:污染最集中的地方,是在非洲、東亞與南亞。但很大的不同在於,在非洲,污染的空氣隨風而來,大部分是揚沙帶出的可吸入顆粒物;而在亞洲,污染空氣則主要來自煤炭的燃燒,這是工業不斷髮展帶來的結果。

所以,也可以這樣理解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給出的這項數據——在2010年,全世界有320萬人因爲暴露在大氣污染中而過早死亡,另有22.3萬人因爲空氣污染死於肺癌——其中半數以上的人生活在東亞地區。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