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保健養生 > 3類性格決定健康 哪種性格易患癌

3類性格決定健康 哪種性格易患癌

來源:歐巴風    閱讀: 5.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3類性格決定健康 哪種性格易患癌

根據不同性格人羣的行爲特點,醫學上一般會把普通人羣分爲A型、B型和C型三種性格類型。那麼到底不同性格的人容易得哪些病,又該如何預防?

A型爭強好勝,脾氣急躁

一般A型性格的人喜歡競爭,精力旺盛,有緊迫感,願意爲取得成就努力奮鬥,工作上要求比較高,遇到妨礙進程的事情容易動怒,做事往往盡善盡美、經常坐立不安、會不由自主地擔心未來、遇挫折很難入睡、容易產生悲觀、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

A型性格的人易患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針對3300名18~30歲的年輕人進行了一項長達15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A型性格的人步入中年後患高血壓的機率更大。統計顯示,85%的心腦血管疾病與A型性格有關;在心臟病患者中,A型性格佔98%;A型性格患冠心病的風險比B型性格高5倍。究其原因,A型性格的人容易情緒激動,而憤怒、焦躁等情緒會讓交感神經系統變得興奮,促使升壓物質“兒茶酚胺”分泌旺盛,再加上應激狀態下血管“緊繃”,長期如此就容易引發高血壓。

要想避免不良情緒對健康的損害,A型性格的人首先應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不要爲一時得失焦躁、動怒,遇到挫折要冷靜思考,找出緣由方能化逆境爲順境;其次,時常提醒自己過強的情緒反應不但會誘發健康問題,還可能把問題變得雪上加霜,從而說服自己控制情緒;第三,要在客觀評估自身能力後製定恰當的目標,不盲目攀比,以免因完不成任務而過分懊惱;最後,要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培養業餘愛好,多進行體育鍛煉,儘量做到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B型知足隨和,適應力強

如果說A型性格的人就像《紅樓夢》中的王熙鳳,言談犀利、精明能幹、爭強好勝,那麼B型性格的人則像賈母,爲人和善、寬容、樂觀、隨緣。一般B型性格的人生活節奏較慢,喜歡從容不迫、悠閒自得、隨遇而安的生活節奏,爲人處事比較隨和,少有侵犯性,能以平常心對待挫折和困難,社會適應能力好,易知足,容易感到幸福,是一種“長壽性格”。B型性格的行爲特點和A型是相反的對應關係,如果A型性格的常見行爲表現你大多都沒有,那麼你可能是B型性格。

B型性格的人心胸開闊、樂觀開朗,有事不憋在心裏,小事糊塗,內分泌功能不易發生紊亂,所以自然健康長壽,即使患病也容易痊癒。對於現代人來說,大多數時候惱是想出來的,氣是比出來的,急是造出來的,要想健康,做人就得糊塗點、瀟灑點、心胸寬一點。

B型性格並非全是優點。時間觀念不強、安於現狀的B型性格人羣最好勤做計劃,不斷設立適合自己的目標,以便增強進取心,不斷進步。

C型容易焦慮,愛生悶氣

C型性格被稱爲“癌症性格”,最需要心理干預。C型性格的人常被稱爲“老好人”,往往爲了搞好人際關係,儘量迴避各種衝突,從而習慣剋制、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很少表現出負面情緒,但喜歡生悶氣。另外,生活和工作中,C型性格的人一般沒有主意和目標,容易隨波逐流,常常伴有孤獨感和無助感,活得很累。

好情緒是癌症的剋星,壞情緒則是癌症的嚮導。克己、壓抑、焦慮、抑鬱、無助、過分爲別人着想的C型性格者,內分泌功能易紊亂,器官功能活動易失調。隨着機體免疫能力的下降,免疫系統識別和消滅癌細胞的監視功能會大打折扣,因此容易患上癌症。研究表明,C型性格的人腫瘤發病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

不僅如此,中華醫學會一項調查顯示,當內心遭遇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波動且無法有效排解時,容易誘發紅疹、瘙癢等皮膚過敏症狀,這種現象被稱爲“情緒性過敏”,長期如此容易患上溼疹、牛皮癬、銀屑病等皮膚病。另外,國外研究指出,長時間精神壓抑,還會導致膽囊炎、膽結石、消化道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

如何逃脫“癌症性格”的陰影呢?對於C型性格者最重要的就是發泄、減壓、提高自信心。生活中最好做到以下幾點:

1、找到健康的情緒宣泄途徑,不要一味地壓抑、剋制,向他人傾訴、寫日記、做感興趣的事等,都有助於轉移注意力,排解不良情緒;

2、更多地傾聽自己的心聲,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人,學會善待自己,追求率真、自然,做個有原則、敢於說“不”的人;

3、人各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多參加社交活動,試着去展示自己,可以增強自信心;

4、客觀對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理性接受自己的缺點,但也不要責備自己,多關注正面評價,告訴自己“我很棒”;

5、定期運動,不良情緒也會隨着汗液排出體外。

人的性格相對固定,不會輕易改變,但隨着年齡增長、處境變化,A型性格的人可能出現C型性格的行爲特點,偶爾沉悶;C型性格的人也可能有A型性格的行爲,情緒一下子爆發。針對不同時期不同的心理狀態,人們的調節方法也要及時調整。此外,有些頑固的不良情緒也許與性格發展過程中經歷的創傷事件有關,長時間無法排解時,應向專業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