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結腸炎的病因 病理和發病機制

結腸炎的病因 病理和發病機制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結腸炎的病因 病理和發病機制

1、病因及發病機制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心理因素在疾病惡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原來存在的病態精神如抑鬱或社會距離在結腸切除術後明顯改善。有認爲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認爲炎性腸病的發病是外源物質引起宿主反應、基因和免疫影響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一見解,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病是一個疾病過程的不同表現。

2、病理

病變位於大腸,呈連續性瀰漫性分佈。範圍多自肛端直腸開始,逆行向近段發展,甚至累及全結腸及末段迴腸。

活動期黏膜呈瀰漫性炎症反應。固有膜內瀰漫性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等細胞浸潤是UC的基本病變,活動期並有大量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髮生在固有膜、隱窩上皮(隱窩炎)、隱窩內(隱窩膿腫)及表面上皮。當隱窩膿腫融合潰破,黏膜出現廣泛的小潰瘍,並可逐漸融合成大片潰瘍。肉眼見黏膜瀰漫性充血、水腫,表面呈細顆粒狀,脆性增加、出血,糜爛及潰瘍。由於結腸病變一般限於黏膜與黏膜下層,很少深入肌層,所以併發結腸穿孔、瘻管或周圍膿腫少見。少數暴發型或重症患者病變涉及結腸全層,可發生中毒性巨結腸,腸壁重度充血、腸腔膨大、腸壁變薄,潰瘍累及肌層至漿膜層,常併發急性穿孔。

結腸炎症在反覆發作的慢性過程中,黏膜不斷破壞和修復,致正常結構破壞。顯微鏡下見隱窩結構紊亂,表現爲腺體變形、排列紊亂、數目減少等萎縮改變,伴杯狀細胞減少和潘氏細胞化生。可形成炎性息肉。由於潰瘍癒合、瘢痕形成、黏膜肌層及肌層肥厚,使結腸變形縮短、結腸袋消失,甚至腸腔縮窄。少數患者發生結腸癌變。

99藥劑師溫馨提醒,結腸炎患者應進食柔軟、易消化、富有營養和足夠熱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補充多種維生素。勿食生、冷、油膩及多纖維素的食物。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