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常見腫瘤的介入治療

常見腫瘤的介入治療

來源:歐巴風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癌症治療中,介入治療已成爲腫瘤治療不可缺少手段,這種治療範圍廣泛,不僅在惡性腫瘤治療中使用,而且在非惡性腫瘤中應用也取得很好療效。對於不適合手術或失去手術機會的某些實體性腫瘤患者,採取“凍”、“熱”、“餓”等技術,同樣可以治療惡性腫瘤。正因爲這種治療的影響力,並將成爲未來癌症治療的主要發展趨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常見癌症的介入治療治療方法!

常見腫瘤的介入治療

1、肝癌的介入治療

肝癌的發病率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三位,每年我國因肝癌死亡的患者在10萬人以上。我國肝癌患者常爲繼發於肝硬化的原發性肝癌,且患者就診時多爲晚期。有資料表明,由於併發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良及多竈病變、血管受侵等原因,我國原發肝癌的手術切除率僅5.5~28%。介入治療爲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

目前我國已在臨牀非手術治療肝癌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成爲衆多無法手術切除之中晚期肝癌的首選療法。在小肝癌的治療方面,長期隨訪結果顯示介入治療也可達到與外科手術相似的療效。

(1) 血管內介入治療

[A]、經導管肝動脈灌注化療(TAI)和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

TAI治療肝癌已有30年的歷史。Watkin等於1970年首先報道了經肝動脈化療治療原發性肝癌。70年代Wallace和ng對經動脈化療栓塞治療肝臟腫瘤進行了大量的基礎和臨牀研究;1986年日本學者首先報道經肝動脈注入碘油治療肝癌的臨牀應用結果。目前,國內外已經將TAI和TACE作爲肝癌的常規治療方法。Hatanaka等報道,大肝癌TACE後1、3、5年生存率分別爲69.3%、35.1%和19.6%;大肝癌TACE加手術治療後1、3、5年生存率可達到80.0%、55.3%、23.0%,均明顯優於手術組。

通常採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動脈,成功後先進行診斷性肝動脈造影,明確腫瘤的位置、大小、數目及供血情況,再以導絲導管法或同軸導管法超選擇性插管至肝固有動脈或腫瘤的供血動脈。化療藥物分別與碘油或明膠海綿顆粒混合後,分次注入靶區進行化療栓塞。目前,國內外多數採用“夾心麪包”式的注藥方法,即:先以化療藥-碘油乳劑栓塞腫瘤末梢血管,繼而注入大量化療藥。最後再以明膠海綿栓塞腫瘤供血動脈的近端,以期延長化療的時效。

TAI或TACE的給藥方法分一次衝擊法和留管灌注法兩種。一次衝擊法,就是在導管插入靶血管後,於20~30min內一次給予較大劑量化療藥後,即拔除導管;後隔一個月左右重複治療。此法短時間內腫瘤局部藥物濃度高,技術操作及術後護理簡單,感染及血栓等併發症的發生率低。留管灌注法,即將導管留置於腫瘤供血動脈內,每天以灌注泵連續滴注化療藥,5天爲一個療程,每4~6周重複治療。

皮下植入性藥盒系統(PCS)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動脈灌注泵。藥盒由硬塑料或鈦剛製成,盒中央有硅橡膠膜,供穿刺注藥用。藥盒的放置,以往多由外科醫生在剖腹直視下插管埋植,隨着介入醫學的發展,現在則多由介入科醫生在透視下,經皮穿刺左鎖骨下動脈或股動脈放置。

[B]、肝動脈-門靜脈聯合栓塞術(TAPVE)

一般認爲,肝癌血供90%以上來自肝動脈。其餘來自門脈,但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門脈血供對肝癌生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小肝癌,肝動脈造影顯示爲少血管的肝癌及肝癌的周邊部分,均有明顯的門脈血供。此外,肝動脈和門脈之間存在着廣泛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吻合和交通,兼之單純TACE後肝內將形成廣泛的肝動脈側支通路,使單純TACE後腫瘤周邊部分殘餘,這也是TACE易產生復發的原因和雙重栓塞的依據。自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開始嘗試在TACE的同時加用經皮肝穿門脈栓塞(PVE)的雙重栓塞法治療肝癌,並取得一定療效,但這種方法需行門靜脈穿刺插管,操作技術複雜且損傷大,故至今未能推廣。

[C]、肝節段動脈化療栓塞(Segmental TACE)

近年來,肝血管造影技術的提高和插管技術的發展,使超選擇節段性(區域性)或亞節段性插管成爲可能,對於腫瘤位於單個或少數幾個肝段的病例,成因肝功能嚴重受損而無法承受常規肝動脈TACE的病例,可在超選擇性腫瘤供血動脈插管的基礎上應用Gelfoam粉或丙稀酸等永久栓塞劑,以期達到更好的栓塞效果。同時,由於用藥部位精確,對非肝癌組織損傷小、副作用輕,類似外科手術,又稱爲動脈部分肝切除(Transarterial Partial Hepatectomy)。

[D]、球囊暫時阻斷肝動脈或肝靜脈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THAO 或 TACE-THVO)

一次衝擊法TACE藥物在靶區存留時間短,爲進一步提高腫瘤局部藥物濃度,延長作用時間,並達到肝動脈-門靜脈雙重栓塞的效果,可在TACE前先以球囊導管阻塞肝動脈或肝靜脈,常規TACE後20~30min再將球囊撤出。TACE-THAO可避免肝動脈血流將化療藥和栓塞劑過早清除,又可防止栓塞劑返流引起的異位栓塞;TACE-THAO在阻斷肝靜脈後可使從肝動脈注入的化療栓塞劑返流至門靜脈,達到TAPVE的效果,且阻斷肝靜脈後局部動脈灌注量增加,有利於提高腫瘤局部的藥物濃度,延長藥物作用時間。

(2) 經皮穿刺消融治療

TACE是一種確切有效的方法,但病理結果顯示,單純TACE往往無法使腫瘤達到完全壞死。近年來,各種經皮穿刺腫瘤消融技術不斷出現,技術也逐漸成熟,單獨或配合TACE使用取得明顯療效。

2、胃癌的介入治療

胃癌爲國內常見腫瘤,早期治療效果較好。晚期患者,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措施,胃內灌注化療術(GAI)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國內外均已有較多報道。胃動脈栓塞術(GAE),目前報道較少,經驗有限。

常規胃左動脈插管,一次注入化療藥,栓塞者碘油按成人常規每公斤劑量注入。GAI和GAE對胃組織均有損傷,但這種損傷是可復性的。GAI治療時胃組織損傷較輕,常能在一週內恢復;GAE後的恢復期則需30~45天。病理結果顯示:GAE所致損傷主要位於粘膜或粘膜下層,很少累及肌層,故GAE後出現消化道大出血和胃穿孔等嚴重併發症的可能性很小。儘管如此,GAE後一週,仍應行流食或靜脈營養支持,以保護胃粘膜。

3、胰腺癌的介入治療

介入放射學最早是應用於胰腺腫瘤的診斷,後隨着肝癌TAI的推廣,經動脈灌注化療治療胰腺腫瘤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興趣。胰腺的血供比較複雜,某一部分的胰腺腫瘤往往由多支動脈供血,這就提示我們,如果灌注化療時插管的選擇性太強,則有時會將某些腫瘤供血動脈遺漏。所以胰腺癌灌注化療時,導管尖端置於腹腔動脈即可,單用化療藥,不用栓塞劑。此外,局部化療後,患者的澱粉酶有短期增高。

4、腎與腎上腺腫瘤介入治療

腎癌約佔全部惡性腫瘤的2%,佔腎臟腫瘤的83%。早在1969年,Lalli等就報道了經導管腎癌栓塞術;1971年,Lang等以Au顆粒栓塞腎癌,使腫塊縮小。1973年,Almgard等報道用自體肌肉組織栓塞腎癌獲得成功。現在,腎癌和腎上腺腫瘤的栓塞已成爲外科手術前的常規治療。研究表明,腎和腎上腺腫瘤的術前栓塞能明顯減少術中出血;對無法手術的腎或腎上腺腫瘤患者,動脈內化療栓塞能明顯減輕患者的疼痛症狀,延長其生命。

近幾年的研究結果表明:永久性液態栓塞劑與碘油等具有栓塞和示蹤雙重作用的栓塞劑配伍使用,其栓塞效果與單獨使用時相比,完全相同,甚至更佳。對無法手術的腎癌患者,還可採用碘油加化療藥的化療栓塞方法,但應當避免應用對腎臟毒性較強的藥物,如CDDP等。腎上腺鉻細胞瘤術前栓塞需慎重,如施行、則栓塞前應給予以受體阻滯劑,並監測術中血壓的變化。

5、膀胱癌的介入治療

我國的泌尿系統腫瘤中,以膀胱癌最爲多見。目前,手術切除仍是膀胱癌治療的首選方法。膀胱癌介入治療的意義在於:術前灌注化療或栓塞使腫瘤變小,易於切除,減少術中出血、降低手術難度,增加了手術切除率。術後灌注化療,有助於消滅殘餘癌竈及早期轉移;對無法切除的腫瘤,亦可延長患者生命。

6、婦科腫瘤的介入治療

婦科腫瘤主要包括宮頸癌,宮體癌、絨癌、卵巢癌等,早期腫瘤手術治療效果較好。但在我國,因醫療條件有限及保健意識淡薄等原因,患者就診時腫瘤多已發展至晚期,喪失手術機會的情況並非少見。有些患者雖然接收了手術治療,但因術中難以將原發竈及盆腔轉移竈徹底清除,而致使手術後短期內復發。早在80年代初,國內外學者就開始嘗試經骼總動脈留管給藥治療子宮癌,但因給藥方法的選擇性不高,局部藥物濃度低,而未能推廣。隨着導管技術的發展,現在已能很方便地經單側穿刺行雙側子宮動脈或卵巢動脈超選擇性插管,一次大劑量給藥後再行栓塞治療。留管患者可應用PCS系統,長期規律地給藥。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均較以往的股動脈留管化療爲小。

值得提出的是,近幾年經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子宮肌瘤出血取得了堪與手術治療相比的療效;同時避免了手術切除子宮所帶來的生理及心理問題。估計在不遠的將來,介入治療有望取代手術成爲治療子宮肌瘤的首選方法。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