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咽喉痛就是扁桃體炎嗎

咽喉痛就是扁桃體炎嗎

來源:歐巴風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化膿性扁桃體炎

咽喉痛就是扁桃體炎嗎

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是扁桃體的一種非特異性急性炎症,中醫稱爲“乳蛾”、“喉蛾”或“蓮房蛾”。常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病因主要是細菌感染,致病菌爲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也有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

表現特點

(1)全身症狀:起病急,寒戰高熱,體溫可達39~40℃,幼兒可因高熱而出現抽搐。

(2)局部症狀:咽痛明顯,吞嚥時尤甚,劇烈者可放射至耳部。可見面頰赤紅,口有臭味,舌被厚苔,頸部淋巴結(特別是下頜角處的淋巴結往往腫大。扁桃體充血、腫脹、表面有膿性分泌物。

治療:

(1)首選有效抗生素本病主要是細菌感染,多爲鏈球菌感染,抗菌消炎可首選青黴素。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林可黴素或先鋒黴素等。當然,最好的辦法是進行塗片作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有針對性地選擇抗菌藥物。

(2)對症選用解熱鎮痛藥扁桃體炎併發高熱頭痛及全身痠痛時可選用撲熱息痛(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既解熱又鎮痛,有利於抗菌藥發揮高效能。

(3)慎用激素目前有些醫生喜歡使用激素降溫,顯示療效,其實不可取。在沒有采用有效抗菌藥物之前,不可盲目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潑尼鬆、地塞米松等,那樣只會造成病情得到控制的假象,掩蓋病情。

(4)局部用藥可選用3%雙氧水、l%氧化鋅溶液、l%~2%碘甘油、10%鞣酸甘油等塗布扁桃體表面,每日1次,10次爲1療程。

患者應適當隔離,注意休息,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進食流質食物。

皰疹性咽峽炎

5歲的毛毛半個月前突然發燒,不愛吃飯,家長以爲孩子是得了扁桃體炎,就按照扁桃體炎治療,用了多種抗生素,卻越治越重。最後來到市醫院,醫生診斷毛毛患小兒皰疹性咽峽炎,停用抗生素,採用對症治療,孩子症狀很快得以緩解。

表現特點: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小兒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峽炎,主要表現爲急驟發熱,可爲持續高熱或反覆高熱,年齡大的小兒常訴咽痛,吞嚥時尤甚,有時訴頭痛、腹痛或肌痛;嬰幼兒則表現爲煩躁不安、拒食、流涎、嘔吐等。咽喉檢查可見咽充血,軟齶、齶垂、咽及扁桃體表面有灰白色皰疹,或有淺表潰瘍,周圍有紅暈。

治療

本病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沒有針對病毒的特效藥物,抗細菌類藥物對病毒也無效,因此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只有血常規檢查發現白細胞計數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時,提示合併細菌感染,纔可配合使用抗細菌類藥物。西藥可用阿昔洛韋、利巴韋林(病毒唑)等抗病毒。中醫藥治療皰疹性咽峽炎可辨證選用新加香薷飲、甘露消毒丹、銀翹馬勃散、退熱合劑、雙黃連、大青葉、板藍根等。合併心肌損害者,應適當臥牀休息,使用護心藥(如美心力、維生素C、輔酶Q10)。

本病發熱時可用羚羊角粉清火退熱,預防驚風。也可用物理療法降溫。當體溫超過38.5℃時可以用託恩、美林(布洛芬)等退熱藥;體溫超過39.5℃,有嘔吐、驚厥時要儘快去醫院診治。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簡稱“傳單”)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由EB病毒引起。得這種病的人會一下子高燒到39~40℃,並持續1~3周。這種病經口腔密切接觸而傳染。近年發現低齡兒童發病有增加的趨勢,3歲以下小兒佔40%,男孩多於女孩。本病預後良好,絕大多數患兒於2周左右痊癒。

表現特點:

(1)起病急,發高燒爲主要症狀,體溫可達39~40℃,持續1~3周。

(2)喉嚨痛,體檢可見咽扁桃體充血腫大,甚至化膿。

(3)雙側頸部前後淋巴結腫大,但無壓痛,互不粘連。

(4)脾臟腫大多見並有壓痛,約20%患兒伴有肝腫大。

(5)不到10%的患兒有皮疹,爲麻疹樣皮疹或蕁麻疹,小部分患兒伴有眼皮浮腫。

臨牀上凡遇有持續性、較難控制的發燒、咽喉炎、頸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者,應考慮“傳單”的可能性。

治療

(1)、抗病毒治療首選藥物爲干擾素和更昔洛韋(但病毒唑無效),同時給予輸液等對症支持治療。干擾素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可抑制病毒的複製,還可增強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活力,從而起到免疫調節作用,增強抗病毒能力。

抗生素用於併發細菌感染時,首選用青黴素G、紅黴素等抗生素;用甲硝唑(滅滴靈0.6~1.2克/日);或氯林可黴素(0.45~0.9克/日)5~7天也有一定效果。

(2)、激素輔助治療腎上腺皮質激素可用於重症患者,如咽部、喉頭有嚴重水腫,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狀,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採用。用法爲:強的鬆第1天80毫克,隨後在醫生指導下逐漸減量,療程1周。

(3)、阻止傳播目前本病尚無有效預防措施。急性期患者,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應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長達數月,故病後至少6個月不能參加獻血。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