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小兒腹瀉時該怎麼辦呢

小兒腹瀉時該怎麼辦呢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望、聞、問、切統稱“四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主要方法,在臨牀上這四個方面不可偏廢,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應該四診合參,相互配合。但由於小兒有其生理、病理特點,生長髮育和病情反應均與成人有別,且乳嬰兒不會言語,年齡較大的小兒也往往不能正確訴說病情,加上就診時常啼哭叫鬧,影響脈象氣息,給診斷造成困難,所以歷代兒科醫家都很重視望診、切腹,並在這些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使臨牀辨證的手段更爲多樣。

小兒腹瀉時該怎麼辦呢

老中醫的望診、切腹經驗是:大便溏瀉夾有泡沫,色青或色淡綠,腸鳴轆轆,陣發哭鬧者,多爲邪蘊腸道,擬用祛風藥;泄瀉日久,大便綠色,水分多者,多爲傷及脾陽;大便帶粘液多者,多爲溼邪較甚,實證多見,若虛證見此肛門口不紅者多爲寒熱夾雜;大便呈蛋花樣,色黃或淡黃,肛門口淡紅者多屬脾虛夾滯;大便時肛門疼痛,肛門口紅裂者,多屬熱證;局部與整體症狀不盡符合者,多屬虛實夾雜之證;平素大便幹稀不調,飲食稍有不慎即大便稀溏或伴腹痛隱隱者,均屬脾虛之證;腹部膨隆,瀉後脹減,按之硬且痛,叩之沉實者,屬食滯;腹部雖脹而按之軟,瀉後脹不減,叩之如鼓者,屬氣滯;腹部凹陷,腹壁鬆弛,皮膚乾枯,口渴脣燥,尿少,舌紅少津者,爲津液大傷;精神萎頓,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腹凹如舟,瀉下質稀如水而不臭,舌淡苔白者,則爲泄瀉傷陽。

老中醫認爲:辨證宜首重望診,既察神態、症狀、舌苔等整體情況,尤重肛門顏色、皺褶和大便性狀等局部變化,以此作爲診斷的主要依據。他的望診經驗如下:

熱瀉:伴有發熱,面色紅赤,舌紅苔黃或白而膩,若苔薄者則溼熱較輕,厚則溼熱較重。肛門見腫脹色紅,皺褶變粗,如色紅紫,皺褶粗而腫硬者,爲溼熱較重之象。其大便急迫,呈黃色,或水樣,帶有粘液,氣穢熱臭,小便色黃赤短澀。

寒瀉:每見畏寒,面色灰白,精神萎靡,舌苔白或薄白膩,脘腹膨軟;肛門皺褶潮粘;便下青色或淡黃、淡綠色,帶有泡沫,其味微腥,小便清長。

傷食瀉:可見煩躁,噯氣口臭,鼻準帶紅,腹部膨隆疼痛,手心熱,舌苔白膩或白糙;肛門周圍淡紅,大便色淡黃,夾有不消化食物(或乳塊),味酸臭。

脾虛瀉:可見面色白或萎黃,神疲肢倦,或四肢略腫,腹脹而軟,舌淡胖邊有齒痕,舌苔薄白;肛門稍腫不紅,有下墜感;大便溏薄,帶有食物殘渣或乳片。

其次,尿如米泔多爲脾胃氣虛;皮膚乾枯,面色灰滯,精神倦怠,舌紅少津,肛門皺褶鬆弛下墜,腹部凹陷,腹壁鬆馳,大便日行3~5次,狀如鴨糞者,則是津液大傷;面色白無華,精神極度倦怠,額出冷汗,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腹凹如舟,彈性消失,脫肛不收,便如稀水而不臭,或淡綠色夾有殘渣者,則爲陽氣不足、脾胃虛寒之證。

老中醫還根據小兒腹瀉引起上齶各部位的顏色變化來推測腹瀉的寒熱虛實。如齶前(位於上齶前部、門齒後部)、齶後(位於上齶部靠近咽喉處)均爲深紅色,二臼齒處(位於上齶兩邊臼齒處)黃、紅色,中柱(指上齶中間從前至後的一條線)淡白,爲實熱型,治時宜用清熱健脾分利止瀉法;如齶前、齶後均爲粉紅色,二臼齒處乳白,中柱乳白,爲虛寒型,治時宜溫補脾腎,固腸止瀉;如小兒腹瀉時,臼齒處乳白色且厚者,說明腹瀉重,脾腎虛虧,病情重。

此外,古代醫家還對人中、印堂等處的色澤變化,作了較詳細的觀察,指出,人中色黃常屬傷食吐瀉,色黑病情較重。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