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人間百態 > 老年人牙齒保健有哪些細節

老年人牙齒保健有哪些細節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年人隨着全身組織器官的老年性退變,唾液分泌量減少,對口腔的機械沖洗作用及自潔作用減弱,食物殘渣、細菌殘留容易引起齲齒、牙周疾病,因此如何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成了老年人口腔保健的第一要務。隨着年齡增長,老年人口腔組織會發生一系列退行性變化:如咬合面牙釉質磨耗或損壞、牙頸部暴露、磨損、牙槽骨退縮,牙齦萎縮、牙根暴露;唾液腺分泌減少,口腔粘膜乾燥,彈性降低。這些都是導致老年人齲病、牙周病發病率上升的因素。這些口腔疾病導致的牙齒缺失,將會嚴重影響口腔咀嚼功能、外觀形象、發音和社會交往能力。但是老年人往往認爲掉牙和牙口不好使是人老了的自然現象,覺得口腔保健可有可無,或者存在着各種口腔保健的誤區。因此,有必要讓老年人樹立正確的口腔保健意識,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加強口腔保健,促進全身健康。其口腔保健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

老年人牙齒保健有哪些細節

1、堅持有效刷牙。

① 每天早晚刷牙,如果有條件,每頓飯後刷牙。刷牙是清除食物殘渣、軟垢及菌斑的有效方法。老年人的口腔自潔能力差,刷牙對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則更爲重要。

② 選擇合適的保健牙刷和使用含氟牙膏:老年人應選擇刷頭小,刷毛軟而有彈性,刷柄扁寬、容易握持不易滑脫的保健牙刷。最好選用含氟牙膏,可以預防根面齲。

③ 應用正確的刷牙方法:避免橫刷法刷牙,即左右拉鋸式刷牙,採用豎刷法或者更有利於口腔健康的巴氏刷牙法,否則容易造成牙齦萎縮,牙頸部楔狀缺損。

2、提倡使用漱口水。

適當使用漱口水可以對刷牙清潔不到的口腔其他部位起充分清潔作用。

3、適當運用牙線和牙籤以清除牙齒間隙的食物殘渣和軟垢。

① 牙籤:牙籤適用於牙齦萎縮和牙間隙較大的情況。選用扁平或楔狀木質牙籤,順着每個牙縫的兩個牙面緩慢滑動,不要用力過猛過快。

② 牙線:牙齦未萎縮者宜選用牙線。使用牙線時注意牙線要順着牙縫的方向進入牙齒鄰面,用力不要過猛以免損傷牙齦組織。

4、定期潔治(俗稱洗牙)。

老年人刷牙總會留下一些不易清潔的“死角”,久而久之形成牙石。定期洗牙有助於徹底去除牙面上的菌斑、色素和牙石,有利於口腔健康。

5、佩戴義齒的老人注意清潔義齒和基牙

① 餐後應清潔義齒,睡覺前要取出口內的可摘義齒,並浸泡在清水或義齒清潔液中。

② 認真仔細刷牙,尤其是鄰面及卡環放置處,防止菌斑積聚引起齲壞。

6、全部牙缺失的老年人也應注意通過漱口來保持口腔衛生。

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

⑴要少吃堅硬的食物,糾正用牙齒咬硬物習慣。

老年人因長期咀嚼牙齒有不同程度的磨耗和磨損,會出現牙本質過敏甚至引起關節疾患。因此,老年人應儘量少吃檳榔、甘蔗等堅硬的食物,更不能用牙齒去開啓瓶蓋等,以防止牙齒受到損害。

⑵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改善膳食營養狀態。

老年人應注意清淡飲食,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多吃新鮮蔬菜和瓜果,同時增加鈣、鐵等營養元素的攝入。

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口腔癌的高發年齡是40~60歲,老年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口腔癌的發生很重要。

① 不吸菸、不飲酒、不嚼檳榔,不飲過熱的飲料、不食過熱食品。

② 避免不良刺激,及時調磨義齒銳利邊緣和牙齒銳利牙尖,及時拔除殘根、殘冠,以免反覆刺激口腔軟組織。

定期口腔健康檢查,及時治療口腔疾病

⑴每半年或1年進行1次口腔檢查,有病早治,無病早防。

⑵當牙出現遇冷熱、酸甜刺激痛時,應及時到正規口腔醫療機構進行檢查治療,不要拖到疼痛不可忍受時再進行治療。

⑶出現以下症狀時,提示患有牙周疾病,需要及時治療。

①牙齦紅腫、鬆軟,刷牙或咬物時牙齦易出血(牙刷毛或食物上有血跡)。②牙齒有不同程度的鬆動、牙根暴露、咬物無力。③輕壓紅腫的牙齦時有膿液溢出,口臭。

⑷當出現以下症狀時要引起重視 ,及時到醫院檢查,排除口腔癌症。

①2周以上不能癒合的口腔潰瘍。②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或紅色斑點(斑塊)。③口腔出現非炎症性腫脹並伴有頸部的淋巴結腫大。④口腔和頸部不明原因的麻木或疼痛(排除其他原因)。

注意及時鑲復缺失牙,康復口腔基本功能

牙缺失在老年人中十分普遍,由於缺牙影響咀嚼和消化功能,在語言、容貌和心理上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老年人缺失牙的及時修復以及義齒的正確使用是老人口腔保健中不容忽視的一項。

⑴正確選擇鑲牙時機,及時修復缺失牙:一般在拔牙2-3個月後進行鑲復。

⑵保持義齒處於功能狀態:

①注意保護好義齒(俗稱假牙),餐後取下洗刷乾淨以保持清潔,睡前摘下浸泡於水中以防止變形。②定期檢查已修復的義齒,出現不適及時修改調整。③久戴義齒常出現口腔組織紅腫、疼痛、潰瘍等症狀時,應由醫生及時檢查處理或更換義齒。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