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我國每年新增3萬聾兒 如何避免兒童患上耳聾

我國每年新增3萬聾兒 如何避免兒童患上耳聾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每年新增3萬聾兒,而全國能夠植耳蝸的醫生卻不足百人,耳科醫生嚴重缺少。

我國每年新增3萬聾兒 如何避免兒童患上耳聾

今年3月3日是第17個愛耳日。近日,北醫三院成立了人工耳蝸植入患者俱樂部。4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聽障兒童在北醫三院接受了免費聽力學檢查和人工耳蝸調機服務。

據統計,我國7歲以下聾兒大約有80萬,並且每年還在以3萬人的速度遞增。北醫三院耳科主任馬芙蓉說,新生兒耳聾與先天因素有關,比如基因缺陷等;也與後天因素相關,出生時低體重、高膽紅素血癥、出生時缺氧、出生時外傷等都有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害。輕中度的聾兒可以佩戴助聽器,重度耳聾患兒則可通過植入人工耳蝸來感受外面的聲音。“耳科手術特別精細,相當於在顯微鏡下繡花。”馬芙蓉說,人的面神經從耳朵裏面穿過,一旦手術不夠細緻,傷害了面神經,就會導致患者歪歪嘴,“本來耳聾就聽不見,再歪歪嘴,患者該有多痛苦!”馬芙蓉說,目前,我國能夠稱職地完成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外科醫生只有80人,而培養一個合格的耳科醫生至少需要10到15年。北醫三院去年成立了“芙蓉基金”,幫助貧困聾兒植入耳蝸,幫助耳科醫生提高水平,“力爭培養更多合格的耳外科醫生,讓更多的患兒可以在當地完成手術。”

馬芙蓉說,一個家庭有個聾兒,意味着整個家庭甚至整個家族的生活都要發生改變。幸運的是,現在的聾兒已經可以通過植入耳蝸重返有聲世界,“一般來說,越早植入、效果越好。”精彩閱讀:外傷性耳聾最佳治療的黃金世界

如何避免兒童發生耳聾

一、先天性遺傳耳聾的預防

先天耳聾的發病率約佔中國聾人的50%,而遺傳聾約佔先天聾的85%,其大多數爲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具有關文獻報道,在正常羣體中,近親結婚率僅爲2%,而在遺傳達室聾患者中,70%爲近親結婚。可見近親結婚是併發遺傳達室聾的主要因素。另外,遺傳達室聾發病還多集中於福利工廠,因其相互通婚者甚多。他們的後代又多數成爲遺傳聾或耳聾基因攜帶者。周而復始,造成人口素質下降,因此。先天遺傳聾人的婚育問題應引起社會重視。

先天遺傳聾應以預防爲主,首先要做到:

1.嚴格執行婚姻法,絕對禁止近親結婚。

2.兩名先天遺傳聾人之間不應結婚,如各種原因非結婚不可者,婚前一定絕育。

3.先天遺傳聾人可與非遺傳後天聾人或正常人結婚。

4.如果先天遺傳聾人與非遺傳後天聾人或正常人結婚,第一胎爲先天聾兒,絕不能再生第二胎。

5.耳聾青年男女,通過耳聾遺傳諮詢,判定其是否具有家族遺傳性。

二、新生兒期防聾

耳聾的發病,具有關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爲重度聾在新生兒的發生率約3—4%;0—6歲中度聾和輕度重聾約佔5%,多由中耳炎引起,並認爲嬰幼兒中耳炎可能影響其語言的發育。面對這樣衆多的耳聾患者,除了採取必要的醫療、康復對策外,積極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普及、宣傳聽力保健知識,重視流行病學調查,開展耳聾遺傳諮詢,加強醫學監護及科學用藥,是預防耳聾的關鍵。

聽力保健的工作在妊娠期就應開始,如在產前期,母體一般不要接受預防注射,腹部不要接受放射性照射,預防母體患病性感染,一旦感染要及時進行治療。用藥時禁用耳毒性藥物。新生兒期耳聾預防應在圍產期就開始,在這一時期不僅可發生器質性聽覺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而且可引起內耳毛細胞損害。尤其是早產引產時外傷或產期的各種原因缺氧、新生兒黃痘極易引起感覺神經性耳聾。因此,對這些疾病早期預防和及時治療是防治耳聾的重要環節。

三、小兒期防聾

感染性聾是嬰幼兒時期常見多發病,其中以小兒滲出性中耳炎導致的傳導性聾及由於腮腺炎、高熱等疾病導致的感覺神經性聾最爲常見。小兒期耳聾早期多不易發現,特別是感染期經常使用氨基甙抗生素進行治療更容易發生耳聾。所以預防感染,科學用藥是重要的防聾措施。

四、預防藥毒性耳聾

對某性疾病的治療可能要用一些必要的抗生素,尤其氨基甙類抗生素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對內耳有損害。特別在兒童早期症狀很不明顯,因而難以早期發現。加強醫學監護是診斷早期耳聾的重要手段。藥毒性耳聾應以預防爲主,禁止濫用耳毒性藥物。對有家族性中毒史的和腎功能障礙的患者,應禁用耳毒性藥物。嬰幼兒、妊娠期婦女、老年人對耳黴性藥物同樣敏感,應該禁用,必須使用時也應慎重。在用藥過程中,一旦發現耳中毒症狀,如頭暈、鳴、聽力減退、平衡障礙等,應立即停藥。此外,對於應用氨基甙類抗生素的病人,最好定期檢測血清抗生素水平及聽力情況。可以用8000Hz以上高頻純音,進行聽力測試有助於早期現耳中黴。一旦證實聽力減退,可以及時停藥,對仍保留8000Hz以下語言頻率的患者爲時未晚,不影響聽聲及語言的發展。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