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婦科 > 女性排卵期有什麼特徵

女性排卵期有什麼特徵

來源:歐巴風    閱讀: 6.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性排卵期有什麼特徵

其實,女性的卵細胞與生俱來。當胎兒離開母體降臨人間時,新生女嬰小小的卵巢裏,就已經有了200萬個卵原細胞,只是這些卵原細胞還是尚未發育成熟的始基卵泡。始基卵泡在女性的一生中不斷地生長髮育。其中,99%以上的始基卵泡在開始發育後不久,便相繼萎縮衰退而自行消亡,只有不到1%的始基卵泡能夠經過青春發育期,進入生育期,最後發育成熟爲卵細胞。

一般來說,每個月經週期只有一個卵細胞發育成熟。照此推算,女性從月經初潮開始,到45歲前後絕經期爲止,一生有500多個卵原細胞能夠發育成熟。卵泡在發育成熟過程中,不僅體積增大、泡液增多,而且會逐漸從卵巢內移向卵巢表面,最後突出於卵巢包膜。當卵細胞完全發育成熟後,在體內性激素和酶的作用下,便會發生卵泡膜和卵巢泡膜的溶解與破裂,卵泡液排出,卵母細胞釋放,這就是排卵。處於生育期的婦女,每月都要排一次卵。

排卵期指女性的排卵日期一般在下次月經來潮前的14天左右。卵子自卵巢排出後在輸卵管的內能生存1-2天,以等待受精;男子的精子在女子的生殖道內可維持2-3天受精能力,故在卵子排出的前後幾天裏性交容易受孕。爲了保險起見,我們將排卵日的前5天和後4天,連同排卵日在內共10天稱爲排卵期。因爲在排卵期內性交容易受孕,所以排卵期又稱爲易受孕期或危險期。

排卵期有什麼特徵?

最有創造性

這個時段最適合做一些創造性活動,因爲這時候你的腦子最活躍。美國科學家的研究認爲:隨着體內雌激素水平的升高,人的認知能力也隨着升高。如果你的週期是28天,那麼你在第12天到第14天時大腦最好用,短時記憶力也最強。把重要的會議和談判都安排在這段時間進行,你的反應比平時更快,工作效率更高。

聲調更高

除了以上所說的形貌和味道方面的變化,研究顯示,女性接近排卵期,聲音會變尖。排卵前和排卵期間,女性音調達到最高。目前,有專家正在試圖摸索出音調變高是否更能吸引男性。

對男性更有吸引力

有試驗將若干男性分爲兩組,一組是聞排卵期女性T恤的男性,另一組是聞沒有排卵的女性T恤的男性,結果發現,前者男性體內的睾丸激素含量要比後者高。睾丸激素水平高,則發生浪漫求愛的可能性更大。

嫉妒心最強

排卵期的女人最愛嫉妒其他女性。英國研究人員向參試者展示35張女性面部照片。照片着裝爲統一黑色工作服,沒有任何裝飾物。之後,研究人員要求參試者對女性照片吸引力按7分制打分。0爲“最沒有吸引力”,7爲“最有吸引力”。結果發現,處於生理期12~21天時,女性給其他女性吸引力的打分明顯更低。不過,這種“嫉妒潮”會隨着女性排卵期的結束而逐漸退去,之後對其他女性的評價也會轉爲正面。在每個月的排卵期內,女性往往嫉妒其他女性,甚至會貶低其他女性的外貌長相,其目的是爲了“打擊別人,擡高自己”,進而贏得最理想男性的關注。

食慾下降

研究表明女性在排卵期的飯量是一個月經週期中最低的,專家指出這是人類的自然本能保留至今的結果——排卵期的雌性動物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尋找異性交配上,而不是尋找食物。

精力旺盛

這也是遺傳自人類的自然本能,爲了能夠成功地吸引異性,排卵期的女性會變得神采奕奕,愛表現自己。

抵抗力下降

在排卵期,女性的陰道粘液會變得稀薄,這是爲了讓精子能更容易地通過從而增大受孕成功的機會,與此同時,女性的鼻腔粘液也會減少,這就增加了細菌侵入人體循環系統的機會。

少量子宮出血

由於卵巢不單有排卵功能,還兼管着女性內分泌激素的分泌,因此排卵前後由於體內雌激素分泌量的波動,會引起少量子宮出血,稱爲排卵期出血。這是排卵的另一種徵象,有的婦女會誤認爲是月經不調。

怎麼知道是不是排卵期?

排卵期自測法

既然名爲排卵期,那它一定跟你的孕事有關,在排卵期內性交容易受孕,所以排卵期又稱爲易受孕期或危險期,女性把排卵期掌握好,好孕自然來。

點滴出血觀測法

排卵後體內雌激素的水平會降低,部分女性的子宮內膜少量剝脫,在內褲上出現點滴樣的血跡,有的女性把它稱爲“小月經”,醫學上稱之爲“排卵期出血”。

白帶觀察法

在一個月經週期中,白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多數時候,白帶比較幹、比較稠,也比較少。而在兩次月經中間的那一天,白帶又清、又亮、又多,像雞蛋清,更像感冒時的清水樣鼻涕,這預示着即將排卵。這是由於卵泡成熟時產生了較高濃度的雌激素,作用於宮頸口的柱狀上皮細胞,使它們分泌大量白帶。

經間痛感覺法

排卵時,卵泡從卵巢中慢慢擠破釋放出來會引起小腹部脹痛感。由於卵泡破裂釋放的時間長短不同,這種感覺持續的時間也因人而異,有的人只有短短几分鐘,有的人則可以持續幾個小時,甚至還有的人因此去醫院看病。發生這種脹痛感覺的時間通常在兩次月經中間,醫學上稱之爲“經間痛”。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