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保健養生 > 糖尿病:治糖要先治“心”!

糖尿病:治糖要先治“心”!

來源:歐巴風    閱讀: 6.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轉變觀念戰勝頑疾

糖尿病:治糖要先治“心”!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有病就打針吃藥,但爲什麼有的人病症一發再發,體質越來越弱,久治卻不見好疾病如果由心起,則要從心治。另外,過量用藥不但會使人體對藥物產生耐藥和依賴,而且藥物副作用會不斷累積,使身體抗病力下降。

現在醫學界權威認爲,疾病不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也不全是身體器質性改變引起.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康是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綜合良好的完滿狀態。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身體、心理和行爲方面都健全,纔是完全的健康,也就是常說的身心健康。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概念涉及心理學的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心身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在健康和疾病中或在醫學臨牀中的實標意義。心身疾病對健康的嚴重威脅,日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也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乍一聽,心身疾病這個專業術語似乎只有醫生纔會感興趣,可是當您瞭解了心身疾病的來龍去脈後就會發現,這是關係到每個人健康的事,心身疾病就在我們周圍。與心身疾病有關的疾病幾乎涉及到了身體所有系統,主要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潰瘍、腫瘤等。

心理門診的糖尿病患者

於先生,被一位內科醫生朋友帶來心理門診,進診室時還在嚷嚷:“我得的是糖尿病,幹嘛讓我看心理科?這不是神經病嗎?”

但與心理醫生交談並經過一番輔導之後,於先生明白了:“原來我的血糖控制不好,真的是與心理問題有關。”

心理醫生可以通過交談獲取患者有關心理、行爲的信息,從中找出與心身疾病發生、發展有關的因素。通過分析,可以找出患者的某些心理特性,再經過必要的心理學測試,可對心理行爲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轉化中的作用做出診斷。

根據獲取的材料,結合已知的軀體症狀,心理醫生可做出綜合分析。對是否存在心身疾病、存在何種心身疾病、哪些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和作用機制等問題做出恰當的評估。

通過心理診斷髮現,於先生對糖尿病的認知存在問題。

於先生在被診斷糖尿病後,內心一直不肯接受這一事實,因爲懷疑診斷,他跑了十幾家大醫院和小診所,希望證明是誤診。在最終了解到糖尿病無法根治時,他的心情非常差,總想着種種不好的後果。

但矛盾的是,存在對糖尿病的極度畏懼的同時,於先生對治療並不重視,醫生開的治療處方沒能堅持執行;在血糖控制不利的情況下對治療沒有信心,有時索性大吃大喝;過後又後悔,痛恨自己,罰自己整天不吃飯。

正是這些心理問題影響了糖尿病的控制,內科醫生朋友也是因此替他着急。如果能積極配合治療,運用科學的治療方法,堅持綜合治療,於先生的糖尿病各項指標完全能夠控制達標。

至此,於先生恍然大悟,並在各科醫生協作幫助下,血糖趨於穩定。事後他總結道:糖尿病治療除了常規的飲食、運動、藥物療法外,還應加入心理療法。

心身疾病的治療

心身疾病應採取心身同治原則。我們不僅要注重心理對身體的影響,實際上軀體疾病也可以成爲心理疾病的病因而導致心理反應,這些心理反應又可以成爲繼發的軀體障礙的原因。

心身治療相結合。而對於具體病例則應各有側重。對於軀體症狀急性發病的患者,應以軀體對症治療爲主,輔以心理治療;對於以心理症狀爲主的,除了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外,應重點做好心理和行爲指導。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預手段包括:支持療法、環境控制、鬆弛訓練、生物反饋、認知治療、行爲矯正和家庭療法等:可選擇使用。

心理干預的目標要圍繞以下幾點:

1.消除生物學症狀:這主要是通過心理學方法直接改變患者的相關行爲和習慣,改變機體的狀況,促進疾病康復。例如採用鬆弛訓練或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高血壓患者,能降低和平穩血壓。

2.消除心理刺激因素:例如,對糖尿病患者,首先要對疾病樹立的正確認知態度,恐懼、無知、放任都是不良刺激因素。

3.消除心理學病因:對於糖尿病患者,貪食懶動等習慣正是可能引發糖尿病的心理問題。

心身疾病的預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預防也應同時兼顧心、身兩方面;心理社會因素大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作用纔會引起心身疾病(也有例外),故心身疾病的心理學預防應從早做起。

具體的預防工作包括:對那些具有明顯心理素質上弱點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鬱、孤僻及多疑傾向者應及早通過心理指導加強其健全個性的培養;對於那些有明顯行爲問題者,如吸菸、酗酒、多食、缺少運動等,應利用心理學技術指導其進行矯正;對於那些工作和生活環境裏存在明顯應激源的人,應及時幫助其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減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對於那些出現情緒危機的正常人,應及時幫助加以疏導。至於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遺傳傾向如高血壓家族史或已經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徵象(如血壓偏高)等情況者,則更應注意加強心理預防工作。

總之,心身疾病的心理社會方面的預防工作是多層次、多側面的。除了醫生進行心理干預和治療外,通過親人的鼓勵和支持,調動患者的信心也很重要,能促使性格更堅強,獲得自我激發、自我調節的力量。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