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親生爸媽拒絕領回被拐孩子

親生爸媽拒絕領回被拐孩子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4個被販賣的女嬰已經找到,但她們的親生父母卻拒絕領回孩子。而收養女嬰的家庭對孩子疼愛有加,戀戀不捨。在人性與法律的衝突中,受傷最深的是孩子。

親生爸媽拒絕領回被拐孩子

渴望孩子,花錢“領”回女兒

女兒的兩週歲生日還有幾天就到了,但陽城縣人張某和妻子卻愁腸百結,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否會回到原點。

結婚多年,張某一直渴望做父親,卻始終無法如願。2008年10月上旬的一天,朋友給他帶來了一個消息:“羊泉村人曹某說她親戚有個女嬰,剛出生40天,說是未婚生育的,想送人,你要嗎?”

朋友的問話讓張某迅速做出一個決定:收養孩子。他立刻跟妻子一起從縣城趕到羊泉村,找到曹某家,見到了那個女嬰。“那會兒天都很涼了,他們給孩子喝的是盒裝的牛奶。我的心感覺很痛,突然有種想給這個孩子幸福的衝動。當時孩子的一隻眼睛睜不開,我也不去想會不會留下後遺症,只相信孩子跟自己有某種緣分。”

張某當時對這個孩子的來歷,曾有過剎那間的懷疑,但這個想法稍縱即逝,最終,情感戰勝了理智,他以17500元的代價,爲自己換來一個女兒。

張某沒有想到,這17500元會被5個人瓜分。

帶着女嬰回家後,張某夫妻精心撫養這個孩子。女嬰給夫妻倆的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樂趣,笑聲充盈着這個溫馨的家。

如果沒有那個匿名舉報,也許,生活會就此進行下去,他們也是萬千三口之家的一員。

今年2月5日,陽城縣公安局接到匿名舉報稱,寺頭鄉老孟村王輝(化名)等人有拐賣人口嫌疑。

實際上,在2009年6月8日,該局寺頭鄉派出所就接到類似舉報:寺頭鄉老孟村邢某的兒媳婦小飛將一名女嬰,從外地拐賣給寺頭鄉某村的李某。但警方立案後,因一直沒有抓獲小飛,案件被迫擱置。

今年3月25日,陽城縣公安局刑警隊辦公室,來了一個不速之客。他就是因拐賣婦女被判刑10個月,剛剛刑滿釋放8天的陽城縣寺頭鄉人孫某。

原來,孫某和王輝是夫妻關係。孫某不僅交代了2009年6月8日羣衆舉報的事實,同時還交代了今年2月5日警方收到的有關拐賣人口舉報的具體情況。

孫某的到來,讓一個特大跨省拐賣兒童犯罪團伙浮出水面。

分工明確,形成販嬰鏈條

聽說丈夫投案自首,4月6日,王輝也到公安局,主動向警方交代,自己曾於2009年春季同小飛到浙江拐賣一名女嬰後,又通過丈夫孫某將女嬰賣到芹池鎮南上村薛某家。

爲儘快抓獲主要犯罪嫌疑人小飛,偵查民警通過調查摸排等手段,獲悉小飛可能隱藏在浙江東陽。

陽城警方立即趕赴浙江東陽,在當地警方的配合下,於5月27日,在東陽市五馬塘村將小飛抓獲。

今年30歲的小飛,是貴州省興仁縣新馬場鄉人,幾年前,被人拐賣嫁到陽城縣寺頭鄉老孟村。嫁居陽城後,小飛發現老孟村及附近村民,很多人有想收養孩子的願望。於是,她立刻挖掘出一條生財之路——販賣嬰兒。

販賣嬰兒,必須得有嬰兒的來源渠道。小飛想到了在浙江打工的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老鄉樑某,讓其幫忙聯繫送養孩子的人家。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許多邊遠山區的人爲了生男孩,以外出打工爲幌子,成了超生游擊隊。同爲貴州人,小飛對這一切非常清楚。

來浙江打工的貴州人,大都在東陽。樑某不辱使命,很快聯繫到了一個送養人。

2007年12月下旬,經樑某介紹,小飛跟姐姐小琴,通過貴州人楊某從老鄉黃某夫婦手中,以4000元買了一個出生僅一個月的女嬰。經孫某介紹,以17600元的價格賣給陽城縣寺頭鄉前史山村的李某。第一樁買賣,小飛分得8000元,樑某分得2000元,小琴分得3000元,孫某分得600 元。

在暴利驅使下,從2007年12月至2009年7月,小飛姐妹與陽城縣芹池鎮芹池村人李某(女,43歲)、王輝(女,40歲)及該縣寺頭鄉馬寨村人馬某(男,43歲),先後4次到浙江省東陽市,通過樑某(男,32歲)、楊某(男,33歲)等人聯繫,採用抱養、哄騙等手段,將4名出生僅一個月的女嬰分別以4000元到6000元不等的價格購買,帶到陽城縣,分別以1.7萬至2.6萬元不等的價格賣掉,從中獲利64100元。

被拐4名嬰兒中,即包括陽城人張某收養的女嬰。

在隨後的20多天裏,在東陽警方的配合下,涉案嫌疑人樑某、王鵬、小琴、楊某在浙江東陽、浦江等地先後被抓獲。

隨着偵查及審訊工作的深入,偵查民警又在陽城縣芹池、寺頭等地將該團伙成員李某、馬某、劉美、曹某等人抓獲。歷經半年,輾轉數千公里,陽城縣警方終於將這一11人特大跨省拐賣兒童犯罪團伙徹底摧毀。

夫妻、姐妹、親戚、老鄉,以小飛、樑某爲首的拐賣兒童團夥,形成了一種家族式、專業化、跨地域的犯罪網絡。購買、運輸、銷售分工明確。

人性與法,造成尷尬傷感

案子破了,解救孩子的過程,對於辦案民警來說,是一件既尷尬又傷感的事情。

拐賣兒童案件,必須找到孩子的親生父母,一方面確定孩子是否被盜搶,讓被拐兒童早日回家;另一方面,公安部要求將被拐兒童及親生父母的血樣進行採集,做親子鑑定。

辦案人員通過訊問嫌疑人,在浙江找到了三對被拐女嬰的親生父母。

在浙江打工的王某,住在低矮潮溼的平房裏,家裏蚊蠅飛舞。“你們也看到我家的情況了,孩子回來我也沒能力撫養。”已育有兩個女孩的王某對辦案民警說。

去年夏季,王某的妻子分娩,還是個女孩。這是他們的第三個孩子,對於王某一家,生男孩是他們的目標。夫妻倆決定將女嬰送人。

除了想盡快把孩子送出去,至於收養人是誰,對方條件如何?王某夫妻並不關心。

送養消息很快傳到了樑某的耳朵裏,樑某以5000元的價格,從王某夫婦手中接過了孩子。“如果我們給他們把孩子送回去,他們再賣一次怎麼辦?”辦案人員帶着複雜的心情離開了王家。

而樑某夫妻,如果不是辦案民警光臨,他們還不知道自己2009年3月送出的孩子,是被山西人收養。妻子已再度懷孕,5歲的大女兒在屋裏跑來跑去。

遠在貴州山區的黃某,2007年將女兒以4000元的價格“送人”後,2009年終於“如願以償”生下了兒子。

陽城警方委託貴州省鎮寧警方對黃某夫婦進行血樣採集。“我沒錢,不去。”當警方讓黃某去公安局採集血樣時,他一口拒絕。

……

被拐孩子的親生父母沒有能力撫養孩子,也明確表態不要孩子,4個孩子只能暫由養父母撫養。

如今,4個被拐的女嬰中最大的3歲,最小的也已經1歲。她們在襁褓之中,就被輾轉帶到了陌生的地方。現在,她們已把這兒當成自己的家,她們不懂也不知道對自己疼愛有加的父母,是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p#副標題#e#

老式的四合院,老式的木質二層樓,9月1日,辦案人員再次來到收養人薛某家。見到生人,剛剛還在院裏玩耍的女孩驚恐地低下了頭。因爲涉及拐賣兒童,這段時間以來,薛家人坐臥不安,生怕孩子哪天離他們而去。

聽說警察又來“光顧”,孩子的父親——小薛,立刻騎着三輪摩托車,從工作的村衛生所趕回了家。

小薛是薛家獨子,今年30歲,因爲先天性手腳殘疾,一直未能結婚。父親老薛擔心兒子將來一個人恓惶,決定收養個孩子給其防老。“女孩懂得疼人。”2009年3月,薛家父子通過孫某以22000元抱回了一個女孩。“附近村裏很多人家都是這麼收養的。孩子很會討人喜歡,吃的玩的都是最好的,養了 1年多,你說我們能捨得送回去嗎?”老薛說。“民警也是人,我們看到這種情況,心裏也很難受。我們知道每一戶收養家庭都是真心收養孩子的,但是,畢竟合情合理不合法。”辦案民警張建兵說。

不究刑責,私自認養難絕

自2009年4月9日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打擊拐賣兒童婦女專項行動以來,截至2010年6月28日,全國共破獲拐賣案件

起,解救被拐賣兒童、婦女14717人,抓獲犯罪嫌疑人17528名,公安部公開發布A級通緝令通緝的20名重大人販子已有19人落網。

一組組數字說明了“打拐”風暴的凌厲之勢。

但拐賣兒童犯罪何以屢打不絕?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多子多福、兒女雙全等觀念形成了龐大的買方市場。“現有收養渠道的不暢通,導致很多有領養孩子願望的家庭,在不能正常領養的情況下,轉而通過購買這樣的非法手段實現目的。”張建兵說。

幾年前,陽城人龔某24歲的獨生兒子突然遭遇交通事故身亡,一家人悲痛欲絕,傷心不已。爲了撫平創傷,龔某夫妻決定領養一個10歲左右的孤兒。

汶川大地震後,龔某積極諮詢災區孤兒領養程序,結果多方奔走,仍未能如願。“2007年,我們就在民政局申請登記,到現在沒有任何音訊。我今年49歲了,再往後年齡更大了,還有精力撫養孩子嗎?”如今,龔某在要不要通過非正常渠道領養孩子中猶豫着。

在網上的“收養吧”,欲送養孩子和收養孩子的信息達到近4萬條。民間收養的盛行可見一斑。而據瞭解,拐賣兒童案中,很少對買方進行處罰,使得拐賣犯罪很難從源頭上根治。

孩子被拐後,大部分被人販子賣給了需要孩子的家庭,個別兒童被人操縱,淪爲乞討或盜竊工具。與被收養的孩子相比,被迫充當乞討、偷盜、詐騙工具的兒童的命運則更悽慘。

8月31日,在最高法新聞發佈會上,最高法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表示,以非法獲利(將生育作爲非法獲利手段,生育後即出賣子女的;明知對方不具有撫養目的,或者根本不考慮對方是否具有撫養目的,爲收取錢財將子女“送”給他人的;爲收取明顯不屬於 “感謝費”、“營養費”的錢財將子女“送”給他人的行爲,都可以認定爲非法獲利)爲目的,出賣親生子女,將依法追究其父母的刑事責任。

在此次新聞發佈會上,孫軍工還表示,私自認養可不追究刑責,但如果送養者不考慮收養者情況,導致孩子身心受到損害的,司法機關將按遺棄罪論處。 “我沒想過孩子必須留在自己身邊,只是想着哪兒更適合她健康成長。等她長大了,我會告訴她這一切,我想她會理解的。不敢想象,如果孩子真的離開了,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說着這些話,收養人張某的眼睛紅了。

他拿出自己的手機,給記者看保存在手機裏女兒的相片,他給女兒取名展展,希望女兒將來能有所發展。照片裏的展展擺着可愛的造型,開心地笑着……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