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如何防夏季感冒呢

如何防夏季感冒呢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治療注意多喝水、多鍛鍊、多睡覺

如何防夏季感冒呢

炎炎夏日,爲什麼感冒患者比中暑患者多呢?

專家認爲,一是由於人們可以通過媒體等各種渠道瞭解天氣情況,早早做好了防暑的準備;二是隨着生活、生產和保健條件的改善,極大地降低了中暑的發生率;而那些從事強體力工作的勞動者,則因身體素質較好也不易發生中暑。所以,現實中中暑患者並不是很多。

而現在,很多家庭和單位都安裝了空調和電風扇,當人們穿單衣長時間處在低溫環境中時,就很容易受到寒氣侵襲。同時,夏天室外溫度高,室內溫度低,由於兒童身體調節能力比較差,經受不了裏外冷熱的雙重夾擊,因而紛紛病倒。此外,很多人喜歡在傍晚或者晚上到游泳池、海邊游泳,此時低水溫也很容易造成人的生理機能出現暫時失調,這也是造成感冒機率增加的一大原因。

以泉州目前的情況看,氣溫應該還會升高。夏季感冒多是由於避熱貪涼所致,由此提醒人們,高溫時節也要注意保暖,不要長時間呆在低溫環境中,尤其是在家裏,晚上空調不可開得太低。

夏季感冒症狀有何不同

中醫的角度講,夏季感冒多因外界的風熱、風寒、風溼之邪侵入人體所致。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狀外,夏季感冒還有口渴心煩等內熱現象。初期表現爲:不停地流清涕、頭昏腦漲、怕冷而出汗、心煩口渴,四肢無力等症狀。病情較重的常有高熱,而且出汗後熱仍不退,並伴有頭痛、沉重如裹、身體痠懶、倦怠無力、口乾但不想喝水、小便黃赤、舌苔黃膩,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等。

前面已經提到,引起夏季感冒的外在原因是因爲過度貪涼。而從比較通俗的角度來看,引起夏季感冒的內在原因是人體抵抗力下降:

1。天氣炎熱,人體出汗較多,汗腺的分泌消耗很多能量;

2。晝長夜短,悶熱天氣影響人們的睡眠和休息,導致睡眠不足;

3。夏天,許多人食慾減退,主要以清淡食物爲主,影響了足夠的蛋白質攝取;

4。由於天氣熱,一些人不願運動,減少鍛鍊時間。

不明原因不能亂用藥

夏季感冒不容易治好,主要是因爲在治療時沒有辨清病症,有人一發熱就用清熱藥,不僅沒治好病,反而使病情加重。因此,治療前必須弄清病因。

醫生指出,夏季感冒用藥上一般以祛風爲主,但因相伴的熱、寒、溼不同,其病也相應分爲風熱型、風寒型和暑溼型三種,臨牀表現不同,用藥治療也有區別,最好到正規醫院經醫生診斷後對症下藥。

風熱型:臨牀以發熱重、惡寒輕、嗓子疼、口渴、咳嗽吐黏痰爲主要症狀,這類病人宜選用銀翹解毒丸、維C銀翹片等。如見上述症狀的同時,咳嗽的症狀較重,可選用桑菊感冒沖劑。

風寒型:臨牀主要特點是發熱、惡寒、流清鼻涕,口不幹,咳嗽時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顯或僅見咽癢,這種類型一般吃感冒清熱沖劑。

暑溼型:主要的症狀是有胃腸道的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同時再加上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惡寒、流鼻涕等,可吃藿香正氣水治療。

除對症治療外,夏季感冒患者可以適當加強鍛鍊、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多喝白開水,因爲夏季人們對水的需求量很大,再加上感冒時容易發燒,而發燒是人體與病菌抗爭的過程,會消耗大量體液。同時,睡眠對治療夏季感冒也有幫助。

夏季防感冒的“三個多加小心”

對待不同於其他季節的夏季感冒來說,應該採取特別的預防措施來減少或避免:

1。疲勞時要多加小心。中醫認爲熬夜易傷神和氣,故夏夜保證充足的睡眠很重要。如果整天待在家中看着電視度日,或者過分繁忙,長時間持續工作,過度疲勞等,都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功能減低,導致感冒的發生。

2。使用空調電扇要多加小心。要注意熱傷風的“高危”場所。辦公室裏的空調開着,涼快倒是涼快,可時間長了難免被吹得四肢發冷,如果下班被熱氣一蒸,很容易熱傷風。所以在辦公室裏如果用的是可調溫的空調,最好把室溫調至26℃以上,保持室內外溫差不超過7℃,免得體溫調節中樞負擔加重。辦公桌最好不要安排在冷風直吹的地方。稍有冷感就應穿上一件衣服。鞋子、襪子可以保護怕冷的腿部,在膝蓋上蓋毛巾效果也不錯,同時注意經常站起活動活動,以增進末梢血液循環。下班回家,最好能先洗個溫水澡,同時對肩、膝關節等自我按摩一番,幫助血流通暢。睡覺時空調或電扇不能對着頭直吹。駕車族不要把溫度調得太低,車廂內外溫差在10℃以內爲宜。另外最好放一件長袖衣服在車裏,給自己留個變通的空間。

3。飲食上要多加小心。不暴飲暴食,不食高脂飲食以及不潔食物,喝冷飲要適度;飲食上宜清淡,少油膩,忌辛辣燥熱之物。夏季出汗多,消耗大,要注意補充足夠的營養以提高機體的抵抗力。補充蛋白質,以魚、肉、蛋、奶和豆類食品爲好;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西紅柿、西瓜、桃、李等,含有大量豐富的維生素C;穀類、豆類、動物肝臟、瘦肉、蛋類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類,有利於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還應多吃些清熱利溼的食物,如苦瓜、桃子、烏梅、黃瓜、綠豆等。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