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綠豆湯是紅的還是綠的 怎麼煮出綠色

綠豆湯是紅的還是綠的 怎麼煮出綠色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方的綠豆湯是紅色的,北方同胞表示:“有問題嗎?”南方的同胞表示,南方的綠豆湯都是綠色的啊!

綠豆湯是紅的還是綠的 怎麼煮出綠色

正當南方人和北方人打得不可開交時,終於有人站出來道破了天機。

經過一番查證後,的確,南北方的綠豆湯顏色差異,主要還是因爲水質不同和用材不同所造成的。

綠豆湯變紅色的原理,是因爲綠豆皮中富含多酚類物質,主要是類黃酮。經過熬煮的綠豆,皮中多酚類物質會溶解在綠豆湯中,在氧氣作用下會逐漸發生氧化而變色。

這就也能解釋爲什麼一鍋新煮的綠豆湯本是綠色的,可如果存放時間過久,綠豆湯的顏色就會慢慢變深,綠色變棕黃色,再逐漸轉爲褐色。

水質不同 綠豆湯顏色也不同

一般在北方煮的綠豆湯是紅色的,南方煮的綠豆湯是綠色,兩地水質的不同是造成湯水色差的主要原因。

有專家曾經做過實驗,分別用自來水、礦泉水、純淨水、去離子水煮綠豆湯,結果是去離子水顏色最綠,而且長期不變。

自來水樣本的顏色變化最快,在接觸空氣後幾乎是每一分鐘都肉眼可見地變深。如果把自來水調成不同的pH值再用來煮綠豆湯,發現酸鹼度能夠極大地影響到變色效果。

酸性自來水煮後變色很小,而微鹼性的自來水煮後變色非常迅速。而北方的水是偏鹼性,南方的水是偏酸性。這也就是爲什麼北方版的綠豆湯多爲紅色的原因。

製作綠豆湯的廚具也會起到一定的影響,使用砂鍋之類的密閉非鐵製廚具煮出來的綠豆湯因爲氧化程度小,也能保持較長時間的綠色狀態。

綠豆湯是紅的還是綠的 怎麼煮出綠色 第2張

綠豆湯顏色不同 功效會不同嗎

衆所周知,食用綠豆湯主要是爲了夏季消暑解渴,那不同顏色的綠豆湯是否在解暑功效上有所差異呢?

回答是:沒錯!會有差!

綠豆湯變紅後,可以繼續食用,對健康沒有傷害。

但綠豆皮中的多酚類抗氧化物質,纔是清熱消暑的根源,綠豆湯變紅即多酚類物質已經被氧化。

所以紅色的綠豆湯清熱消暑的功效不佳,營養物質也沒有那麼全面,但不影響食用。

怎麼煮綠豆湯是綠色?

1、用純淨水來煮。

2、煮的時候加點醋。如果家裏沒有純淨水,用自來水煮綠豆清湯也不是不可以保持綠色,只需在煮綠豆湯的時候加入半勺白醋,或者擠入半勺檸檬汁,就可以讓綠豆湯在空氣當中較長時間地保持碧綠色澤。關鍵在於,不能加得太多,更不要讓水變成酸味,只要調到pH 6就可以了。煮的時候最好先調好水,再煮綠豆清湯,就不容易變色了。即便存放半小時,仍然能保持好看的綠色。

3、豆子下鍋時間有講究。等水沸後再放入綠豆,千萬彆着急,不要冷水下鍋,而要水煮沸後再把泡發的綠豆下鍋。

4、蓋上鍋蓋 快煮快喝。煮綠豆湯的時候還應當蓋上鍋蓋,儘量減少與氧氣的接觸面積,減少氧化。而且,用開水煮比冷水煮的加熱時間短,氧化也略少;用高壓鍋煮接觸氧氣少,有利於湯色的保持。不過,只要把湯舀出來,它們還是會很快變色。同時,煮制時間也應當注意。日常煮綠豆湯的時候,因爲煮的時間過長,和氧氣接觸充分,所以它們很難保持黃綠的顏色。不妨把煮沸10分鐘之內的湯取出儘快飲用,因爲此時豆湯顏色爲碧綠色,溶出的物質主要是豆皮中的活性成分,而且氧化程度最低,清熱能力最強。取出這些湯之後,不要把剩下的綠豆扔掉,可以再加沸水繼續煮制,煮成綠豆沙,或者加米煮成綠豆粥。

綠豆湯是紅的還是綠的 怎麼煮出綠色 第3張

◆煮綠豆湯要不要加蜂蜜或糖?

如果在綠豆湯里加入大量蜂蜜,湯色變暗,是因爲蜂蜜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包括鐵離子。而這些金屬離子往往會和多酚類物質形成“複合物”,顏色爲醬色、黑色、褐色、墨綠等,使湯色變暗發烏。這是一種正常現象,無毒無害。 但是,這樣可能會影響到蜂蜜中微量礦物質的吸收,不過因爲其數量很少,所以無礙膳食營養全局。 另外,煮的過程中放大量糖或蜂蜜,會妨礙水分滲入豆子當中,影響澱粉的糊化過程。糖和蜂蜜都是喜歡水的成分,它們一方面和澱粉爭奪水分,一方面妨礙澱粉分子在水中充分展開。所以,如果放了糖,就要多煮一些時間,或者提高煮的溫度。

●煮綠豆湯能不能用鐵鍋?

大家都知道,中藥不能用鐵鍋來煎,水果也不能用鐵鍋來煮。其中理由,除了鐵會催化多種維生素的氧化分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擔心鐵和藥材、水果中的多酚類物質等有效成分發生反應,從而影響藥效,或影響色澤。用砂鍋或陶瓷鍋,就沒有這些麻煩。

對於綠豆湯來說也是一樣的。綠豆皮中的類黃酮,和金屬離子作用之後,可能形成顏色較深的複合物。例如,綠豆湯加上蜂蜜,會產生髮黑的顏色,也正是這樣的道理。

這種反應雖然沒有毒性物質產生,卻可能會干擾綠豆的抗氧化作用,也妨礙金屬離子的吸收。故而,煮綠豆湯時,用鐵鍋最不合適,而用砂鍋最爲理想。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