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健康常識 > 公立醫院過半收入靠藥品醫生是看病還是賣藥的

公立醫院過半收入靠藥品醫生是看病還是賣藥的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邊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且廣受詬病的“藥價虛高”帶給醫院收入,一邊是最能體現醫生價值、最有技術含量的醫療服務卻不賺錢,這種“價值倒掛”的醫院收入結構亟須調整。

公立醫院過半收入靠藥品醫生是看病還是賣藥的

在古裝劇裏,我們時常看到醫生出診的情形——把脈、寫藥方、醫囑、收取診金,然後走人。看起來是“醫藥分家”的,醫生診病,收診金,憑的是精湛醫術;藥鋪賣藥,收藥費,靠的是齊備藥物。即便藥鋪配備“坐堂醫生”,據說也是各收各錢、各獲各利。不像今天,醫生被捆死在固定的醫院,醫院靠醫生開藥賺錢,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藥養醫”。

數據顯示,我國公立醫院總收入的50%至70%是藥品銷售收入。正是醫院這種“以藥養醫”的模式,導致了“看病貴”,導致廣受詬病的藥價虛高現象,也帶來了“過度醫療”、“小病大治”、“大處方”、藥品“降價死”等亂象,而廉價藥短缺,即是其一。

據本報近日報道,一些常用廉價藥物往往在醫生的處方里銷聲匿跡,一項通過對國內12個城市42家醫院臨牀用藥情況的調查顯示,醫院廉價藥的缺口高達342種。而一位醫生則披露黑幕:很多廉價藥只是換個“馬甲”搖身一變成爲高價新藥,醫生爲了完成業績往往青睞高價藥,因爲高價藥加成多、回扣多。

這恰恰證明了“以藥養醫”的後果——廉價藥死得快,高價藥受青睞。當然,“以藥養醫”模式和“藥價虛高”現象的存在,跟政府醫療投入不足、醫院公益性定位模糊、藥品銷售中間環節層層加價和賄賂黑幕等密切相關,但關鍵的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醫院的收入結構畸形——醫生不是靠醫術,而是靠開藥來獲取收入,醫院不是靠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而是靠賣高價藥來賺錢。雖然不能說“藥價虛高”皆由此生,但至少與這種畸形模式緊密相連。

一家大型醫院的最大財富是什麼?不是高樓大院,也不是藥房堆積如山的藥品,而是醫院內衆多醫生的精湛醫術和豐富經驗,這纔是醫生和醫院安身立命的根本途徑。一名真正的醫生,應該是憑藉自己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贏得患者,依靠自己的科學診斷獲取收入,這個收入,更應該是廣義的“診金”,而不是“藥費”加成和回扣。醫生最大的價值在於診斷病情、提供治療方案,而非兜售高價藥品。

媒體曾以上海三級甲等醫院仁濟醫院爲例報道,其診療費是14元,而主任醫師是20元。一臺高難度的心臟移植手術,收費也不過3510元,而這已是最高手術價格。一邊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且廣受詬病的“藥價虛高”帶給醫院收入,一邊是最能體現醫生價值、最有技術含量的醫療服務卻不賺錢,這種“價值倒掛”的醫院收入結構急需調整。備受關注的高州醫院,其高明的機制之一就是醫院骨幹醫生和護士實行年薪制,獎金分配實行“星級管理”,醫生和護士靠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獲取報酬,基本上實現了“以技養醫”。

其實,新醫改方案中既有“逐步取消‘以藥養醫’”的表述,也有以“藥事服務費”替代15%的藥品加成的試點安排。當然了,區區15%的藥品加成在虛高的藥價面前杯水車薪,“藥事服務費”恐怕也不足以切斷醫院收入與藥品銷售間的聯繫。不過,這種從“以藥養醫”到“以技養醫”、“提高醫療服務價格、降低藥品價格”的方向轉型倒是值得期待,至少可避免醫生成爲藥價虛高怨氣的發泄對象,體現醫生的真正價值。

(東方網 廣州日報 薛世君)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

每日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