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虛不受補”的中醫調養方法

“虛不受補”的中醫調養方法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虛不受補”是怎麼回事?

“虛不受補”的中醫調養方法

所謂虛不受補者,臨牀上一般多見於一些久病體弱的老年人,因脾胃虛消化差,不能承受滋補藥,反而導致胃呆厭食,脘腹脹滿,噁心嘔吐,致使身體更虛。或因脾有溼邪,服用滋補藥不僅達不到補虛效果,反而出現腹脹便溏、噯氣嘔吐,甚至溼蘊化火,出現口乾、衄血、皮疹等副作用。

虛不受補的中醫調理方法

祖國醫學在幾千年進補實踐中總結出“冬令進補,秋墊底”這一針對虛不受補的對策,包括用中藥底補和食療引補。

中藥底補針對虛不受補者,在秋天用中藥調理,爲冬令進補做鋪墊。入秋後,至少在服用滋補藥前1個月開始辨證服用健脾理氣化溼濁,開胃助消化吸收的中藥調理,以恢復胃腸功能,消除溼濁,使舌苔乾淨無膩苔,進食後無脹滿感,並保持脾胃最佳功能狀態,爲冬令進補開路。

食療引補按秋令“因時養生”原則,提倡服食平和的食療方,調整臟腑功能,使人體逐步適應冬季的嚴寒氣候,爲冬令進補作引導。

在炎熱的夏天,人們身體消耗大而進食減少,出現體重減輕、倦怠乏力等“無病三分虛”,故秋涼最宜食療進補,恢復和調節人體臟腑機能。由於夏天人們進食生冷瓜果與冷飲較多,最易損傷脾胃功能,到秋季人體陽氣漸弱,陰氣漸長,脾胃功能和人體抵抗力更易下降,若在此時大量進食稠膩滋補品,肯定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腹瀉等症狀,所以在冬令進補之前爲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在秋季提倡食療。

秋季食療重在調養,補充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魚、瘦豬肉、牛肉、雞蛋及蓮子、薏米、大棗、核桃肉、龍眼肉、百合等清淡平和之品,奶製品、豆漿、新鮮蔬菜、水果也可以適當多吃一些。藥食兼優的芡實、山藥是調理脾胃的佳品,可用芡實燉牛肉,或以芡實、大棗、花生伴紅糖燉服。在醫生指導下適量服用生曬參、西洋參等補氣生津。對患有老慢支者,在秋季服用蛤蚧大補丸或腎氣丸,食用核桃肉等補肺益腎納氣,有利於在冬季拒外邪於體外,減輕疾病在冬季的發作,併爲冬令進補作引導。

中藥底補與食療引補,都是秋季“因時養生”的要旨,不僅補養了身體,而且使冬季進補時易爲人體所接受,不至於發生“虛不受補”的情況。

“虛不受補”的冬令進補注意事項

有不少人一提到進補就首先想到人蔘。人蔘大補元氣,是補品中之上品,然而無節制地過量服用人蔘,可引起“濫用人蔘綜合徵”,甚至出現不良反應。據報道,正常人一次內服3%的人蔘酊200cc就可引起中毒症狀。由於市售的營養滋補品大都是大路貨產品,是萬人一方,缺乏個性。如最常用的十全大補膏,是由黨蔘、黃芪等五味補氣藥,當歸、白芍等四味補血藥,一味溫陽藥肉桂組成,僅適合氣血兩虧,陽氣不足的人羣,而熱性體質的人服用後會覺得太熱,胃不舒服等。正如俗話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營養保健品亦是這樣,合理、科學、適量使用營養保健品,受益無窮;盲目進補,濫用營養保健品,反而損害身體,貽害無窮。

進補要對路“一藥一性,百病百方”,各種冬令進補藥只能適合一定的體質,治療一定的病證。每一個人身體狀況不同,病證有別,體質有異,所以冬令進補必須對路,因人因證因病度身定製,“一人一方”有針對性地進補。通補百虛,通治百病的滋補藥是不存在的,所以也不能不管張三李四,千篇一律就用那麼幾味補藥。大凡中醫虛證有氣、血、陰、陽虛證四類。對於陰陽俱虛,氣血雙虧,數病同發,病情錯綜複雜者,如代謝紊亂綜合出現“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又當按照辨證論治精神,仔細觀察,全面分析,謹慎配伍,合理用藥,進補“對路”,補瀉得當,方能奏效。

無虛不補對那些身體健康並無任何虛證表現者,尤其是青少年,根本就沒有必要進補。有些人對冬令進補期望值過高,認爲進補總比不補好,原本身體健康,也指望通過冬令進補來個所謂的“超常發揮”。其實冬令進補以補爲主,兼顧治病祛邪,主要作用是使因虛致病或因病致虛者,以及處於亞健康狀態者恢復到健康狀態,提高生活質量,延年益壽,所謂“超常發揮”是不實際的。對健康的人來講“藥補不如食補”,均衡營養與適當運動更爲重要,而且完全能代替藥補。

切忌濫補、過補滋補藥大多氣厚味膩,濫補會“物極必反”,過多進補超出人體對營養物質正常吸收的承受能力,也會出現其他副作用。小兒消化系統處於未發育成熟期,進補不當或過多都容易造成消化吸收不良,所以小兒不宜進補。對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人,在滋補藥中應增加健脾開胃藥物,並減量緩緩調服,一旦出現厭食,脘腹作脹較重者,應暫停滋補藥,先調理好腸胃再服。

防止“閉門留寇”在外邪未盡情況下,不可過早進補,原則上先清除外邪後再進補。當外邪比較輕微,也可在補劑中加入固表祛邪藥物,如黃芪、防風等攻補兼施,達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的目的。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